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人的生存是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人的健康也包含相应的三个方面。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人有了健康的心态和超越的境界就可以较好地保持生理的健康。在SARS袭来的时候,我们不能陷于无知的恐慌,保持健康的心态,既有利于保持免疫力,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62.
卢风 《社会科学论坛》2013,(10):164-172
友人提议,找几位朋友,不定期地聚聚,不光是吃饭,也神侃闲聊,每次选一个话题。不求人多,三五个人,七八个人均可。气氛自由轻松且言皆由衷为要。2013年2月3日,友人来电,说定于2月5日下午一聚,议题是我建议的:“在商业化社会,诗意的栖居何以可能?”2月5日下午,五六位学人如期而聚。  相似文献   
63.
自古以来,致力于知识探究的人们差不多都怀有这样的信念:有某种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最普遍适用性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可指引人们发现世界的一切奥秘,也是人们审视一切信念合理性的最公平的尺度。对这一古老理想的追求典型地体现为亚里士多德、笛卡  相似文献   
64.
真理检验问题是个极其重要的哲学认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出路,即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西方分析哲学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当细致的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赞同将哲学活动完全归结为分析的做法,但在认识论研究,特别是在真理检验问题的研究中作些必要的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细化或深刻化不无裨益。本文试作一尝试,期待认识论专家和学术同人的批评。  相似文献   
65.
本文清晰地勾勒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结构、整体功能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癌变” ,“冷战”结束之后资本主义迅速扩张则是人类文明的“癌扩散”。资本主义的症结不在其生产关系无法保证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其文化的危险的价值导向。在资本主义文化的导向之下人类会在生态危机中愈陷愈深。为走出危机 ,人类必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智与德并重  相似文献   
66.
在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学部分已经充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而伦理学部分却远未顾及市场经济现实要求的境况下, 我们的道德宣传和道德教育等实践活动, 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 注意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和起码的职业道德, 呼吁人们守住底线道德。但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建设与伦理关怀, 必须得到信仰的支持和维系, 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落于空洞,而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67.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可是长期以来,理论工作者们对实践标准为什么会有不确定性这一问题的回答过于简单空泛。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从新的角度给予回答,进而说明知识的可错性以及知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8.
“天地境界说”对生态伦理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三方面颇有价值的启示 :1 .它认为“大全的自然具有最高的主体性” ,主张人应“事天” ,这就克服了近现代西方哲学把自然看作只具有“工具价值”的僵硬的主客二分 ,从而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扫除一大理论障碍 ;2 .其欣赏程朱理学以顺应的态度应对世事 ,张扬了一种亲和、顺应的主体性 ,这正好符合现代生态伦理学抑制人类扩张型主体性的理论需要 ;3.其重视以哲学的“负的方法”体认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大全” ,由此敬畏无限和自然 ,从而有效地克服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共同支持的人类中心主义 ,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创造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69.
卢风 《河北学刊》2003,23(5):29-32
关于文明对话或文化对话的问题 ,已经成为“冷战”后国际社会 (或者用当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家罗尔斯的术语来说“世界社会”[worldsociety])最为紧迫的中心课题之一。十年前 ,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理论 ,一时间让国际学术界失去平静 ,各种见解聚讼于斯。与此同时 ,政治家们也开始寻求“后冷战时代”料理国际关系的各种替代性方案 ,诸如所谓“第三条道路”、“后殖民政治”、“世界多极化”、“政治区域化或集团化” ,等等。“冷战时代”,东西方阵营两极对峙的政治张力曾经支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但随着这一张力的消失 ,国际政治秩序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平衡 ,各种政治力量开始了新一轮“华山论剑” ,强大的美国开始纵横江湖 ,仿佛失去了对手 ,“天下第一剑”的心理滋长了“孤独求败”的傲慢心态。于是 ,国际政治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境 :失去力量制衡的基础也就意味着失去重建秩序的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罗尔斯所吁求的“公平的正义”。即使我们不计长期僵持不下的阿以冲突 ,仅仅是最近二十多年间 ,两伊战争 ,解放科威特 ,轰炸科索沃 ,“9·11”恐怖事件 ,直至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 ,已经让“后冷战时代”的世界足够热闹了。这是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