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9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物的叙事:中华文明探源的四重证据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文化研究的多重叙事概念与国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相联系: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出土文献;三重证据指人类学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学的民族学的大量参照材料;四重证据指考古实物和图像.用叙事学术语,可将第四重证据的功效概括为物的叙事及图像叙事,其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超越汉字记录的局限,在文字文本之外重新建构文化文本.以死而复生神话信仰的多种动物形象--虎、鹗、熊、蝉、蛇等的图像编码为参照,提示对文献叙事难点问题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62.
文章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揭示从禳解性的仪式行为到替罪羊式的悲剧文学发生的文化自卫法则,重新建构有关文学功能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63.
《山海经》与禹、益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自古托为夏代之王禹及其臣下益所作。本文依据《尚书》中“禹平水土、主名山川”之说,结合《山海经》全书鲜明的命名类物倾向,考索禹、益神话中言灵信仰和法术思维的诸种表现,在治水行为之外归结出巫术性符号行为的重要母题,从而说明作为“巫书”的《山海经》和作为“巫师王”的禹相互依托联类的神话思维背景,并兼论巫咒、禹步等问题。  相似文献   
64.
上古奇书《山海经》之“奇”,在于大量记述了现实中罕见的怪异事物和怪异形象。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和形象学视角对这种怪异形象的发生加以分析,解释为古人对异文化的误读所投射而成的“文化他者”神话;并分别考察了他者神话建构的两种模式──意识形态化(丑化)与乌托邦化(美化),说明了这两种模式在文化认知中的普遍性及其消解的可能。  相似文献   
65.
熊图腾与东北亚史前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韩国和日本都流行熊图腾信仰及神话,通过四重证据法展开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解开传世文献<山海经>中的"熊山"神话和"鲧禹化熊"神话难题,而且能够归纳出东北亚史前熊神崇拜的共同神话观念--以熊为神人之间神圣中介者角色,从而解读韩国神话地名"熊心山"、"熊心渊"及日本地名"熊野"背后的文化底蕴,给文学叙事母题找出史前文化源流线索.最后归结到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效应方面,提示其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66.
神圣言说——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研究宗旨:从古汉语的早期文字使用中,寻觅来自口传文化和宗教神话观念的三组关键词--"告"(诰)字组与"各"(格)字组;"假"(嘏)字组.据此分析和还原神圣言语活动在古人生活和意识中的地位、作用,给在后代书写文明中被遮蔽和遗忘已久的"文学发生"问题,确认中国的"神话历史"之神圣叙事之由来,对<尚书>所代表的华夏"史书"文体之由来,打开一种知识社会学的重新理解之途径.  相似文献   
67.
无论是《周易》龙血玄黄的神话隐义,还是《千字文》的天地玄黄二元色编码现象,都应直接溯源到史前玉文化的实物原型。从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叙事中的玄玉、玄珠、玄女,到黄帝之孙颛顼被奉为北方大神玄帝、黑帝,再到北方玄怪大神即真武大帝的原型——玄武,华夏玄怪神话谱系发生的溯源研究,给人们理解中国神话叙事体系带来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68.
中国文化是世界仅存的自史前时代一直绵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体,英文化遗产形态复杂多样,既有多民族在广大地域空间的互动融合,又有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时间纵深维度.探索和重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并形成新的研究方法论.从四重证据法的应用角度,通过玉文化和龙文化交叉融合的案例分析——玉璜神话,可探讨立体地重新进入中国文化大传统的途径,为重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做出方法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69.
穿耳和耳饰的起源,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耳饰起源与史前期的人体神话观有密切联系。其特点是将头和耳视为通神或神圣的部位,并在耳与心之间建立神秘联系。以玉器为耳饰,是史前中国和东亚特有的文化现象,探究玉文化起源的奥秘,需要还原性地认识史前东亚的玉石神话观与人体神话观互动与结合的特殊情况。文章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70.
人类五大文明的发生期都伴随着各自的玉石神话与信仰.其中,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以青金石崇拜为突出特色.分析20世纪考古学家解译出的苏美尔神话文本,从中可以找到重要的历史信息,如以青金石为神性特色的伊甸园生命树之原型,青金石产地阿富汗与苏美尔城邦的贸易关系,青金石神话信仰在古埃及、巴比伦和整个地中海文明中的传播等,据此重构5000年前文明城邦的神权意识形态内容,探索催生文明起源的神话观念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