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低碳经济追求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平衡,是当今人类面对发展困境的一种解决方案.低碳经济所致力的正是经济发展在生态文明影响下的绿色尺度,它表现为生态经济目标、生态经济技术、生态经济方式与生态经济效果.低碳经济与生态公民的理念处于一个渐进式的观念联合之谱系中.生态公民在实现低碳经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生态公民有利于我们在相应的人之向度上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生态公民这一概念在公共哲学的思维背景中产生,在全球低碳经济的环保运动不断凸显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生态公民身份,在更实质意义上被视为一种参与机制,是对更整全意义上的生态共同体所做出的契约式安排.它规约了生态人转化为生态公民的转化渠道,是对一种相对普遍的生态社会结构的完善.生态公民的低碳经济理念从更整全的角度可解读为战略思维、哲学思维、经济思维、政治思维、教育思维、文化思维、人道思维、权利思维、道德思维等内涵.  相似文献   
32.
在新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特定领域,更应放眼于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人类需要深化对自然界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道家文化进一步提炼中国传统思想之环境伦理的自然观思想,培育公民善待自然之界与域的生态观念。要将其融入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就需要理解并尊重自然环境的界与域。敬畏生态意识中对边界的限定,界在自然,域在地球。形塑边界有度而又善于追求一种自然系统整体化的观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创造思想基础。道家自然观之于界与域的思想精髓博大精深,围绕着当今世界国家公园建设状况展开以此为凭鉴的环境伦理思考,让人类身处于环境又融入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成为保护式建设国家公园的观念准则。  相似文献   
33.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分,中共中央对广西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一向极为关注,在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曾先后选派谭寿林、黄日葵、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李克农、钱兴等一批重要干部到广西工作,对推动广西革命斗争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邓小平、张云逸等在壮、汉、瑶、苗等民族聚居区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46年1月,中共中央在全面内战即将爆发,全党集中力量经营北方的情  相似文献   
34.
从更深远的精神层面思考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环境哲学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发展,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式展望:一,以环境哲学的契机警醒危机的挑战;二,以环境哲学的观念确定性抵销危机的不确定性;三,以环境哲学的发展克服现状的危机。审视新时代环境哲学的发展,它一方面表现为自然辩证法思维在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哲学思考上的积极应用,另一方面反映在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涵与自然哲学及生态哲学的多维交叉。人类若想在多变的世界局势中走出迷途,不仅要始终寻求来自于环境哲学的明证,而且更需要锻造一种明确的认识论来支撑多中心思想所可能存在的价值观游移。  相似文献   
35.
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生态和谐的象征。中国园林营建经历了“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这是尊重自然的环境保护式实践,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并且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营建过程中,中国园林是城市生态领域营建中的绿化与美化的诗意栖居之地。同时,中国园林营建也经历了“人化的自然”的过程,这是坚持中国优秀传统园林生态美学文化的精髓、回归中国园林“真善美”的人文追求和把握园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旨的过程。展望“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的发展趋向,应该坚持人、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双碳”目标助力城市绿色发展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两个方向不动摇,进而实现新时代中国园林营建的绿色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