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3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目前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性”问题的考量存在着歧见,其中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俄国形式主义与解构主义在20世纪一头一尾先后提出“文学性”问题。前者用“文学性”概念廓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旨在抗拒非文学对于文学的吞并;后者借“文学性”概念打破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旨在倡导文学对于非文学的扩张。这就有了两种“文学性”。虽然二者都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在“文学性”而不在文学,但终究绕不过“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对此问题的理解固然取决于文学自身的性质,但也取决于对文学的看法、需要、评价。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文学性”问题,其文化冲动在于对历史文化派的否定;后来解构主义旧话重提,则与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完全合拍。解构主义重提“文学性”问题,倡导文学向非文学扩张,只是在认识文学本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梯级,它为文学研究向更高阶段和梯级的升迁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162.
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姚文放虽然就思维水平而言,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整体思维、具象思维存在着抽象思辨不足、逻辑论理不力的欠缺,但是对此又不能一概而论,中国戏剧美学的思维方式仍然不乏思辨的成分、逻辑的因素,在某些方面甚至表现出较强的思辨色彩和逻辑力...  相似文献   
163.
姚文放 《河北学刊》2007,27(5):104-107
陈伯海认为,中国文学传统形成于一次次转型之中,转型并不脱离传统的建构,而是传统演进的重要表现。朱德发认为,在中国文学向现代的转型中,更应当关注文学内容的转型,同时明确文学转型是一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学样式都发生了转型。姚文放探讨了文学传统转型的内在机制,认为文学传统常常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阐释和再创造中发生偏离和变异,文学的发展就是在传统的转型中完成的。方忠认为,中国散文到五四时期发生了重大艺术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创作的主体意识、本体意识、流派风格、语言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4.
姚文放 《学术月刊》2020,(11):142-149
关于"理论",乔纳森·卡勒做过若干界定,解释性是其特性之一。"理论"的反思性、批判性恰恰是通过其解释性而实现的。在卡勒那里,文化研究与"理论"是两个可以相互置换的概念。这两者产生于文学研究但却挤压和排斥了文学研究,从而实现了方法论的转变,将文学解释为社会整体性的表征。于是对文学对象的阅读就有了诗学模式/解释学模式、恢复解释学/怀疑解释学、表征性解释/症候性解释等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区分。本文通过对于这些错综复杂、欲理还乱的关系的厘定和归置,揭示了"理论"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新文类,具有显著的观念生产、知识增长和学术建构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