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王夫之诗歌审美意象说包含情景交融论和审美直觉的“现量”论。其意象说的审美意义受道家,特别是老子美学“道法自然”、“大象无形”论的影响。王夫之审美意象说蕴含深邃的价值形而上学色彩。  相似文献   
12.
从意象的角度去感受原始艺术不同于从名(理)的角度去读解它。前者必然沉浸于对道的静观,后者必然落实在对事实的发现。从老子无状之状的审美理想静观龙的传说,龙包涵象的内在规定。龙的意象变形与老子“无物之象”的“惚恍”之美在比照中析厘出一种全新的解释学感受。原始艺术的方圆互释的意象转换在与“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美学标准的比照启迪之中得以静观人道。此种人道觉悟是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特别是理解中国原始艺术的理性向导。  相似文献   
13.
论老子"静观"、"涤除"的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通过对知与不知两者的理性辨析,提炼出了静观的审美观和达到静观所需的"涤除"即净化的美学观点,静观与涤除实质是不知之知的审美观照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谈我国周边的伊斯兰教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境外毗邻着整片的穆斯林国家或地区,从中亚经南亚到东南亚,连绵犹如一湾新月,包围着她的半边版图,这构成着影响中国国防安全和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忽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伊斯兰教的各种新发生现象,尤其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本文在对中国周边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最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化倾向,在我国虽然不允许这种现象发生,但也应认识其发生的必然性,而不是笼统地反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我国应与世界一道,反对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相似文献   
15.
官纯寨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乡土社会,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信仰体系,这一体系并不是多元信仰的简单并存,而是官纯人在坚守其原创并世代相传的民间信仰,同时接受外来佛教信仰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建构起的一套具有鲜明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多元共生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孙振玉 《江淮论坛》2006,13(5):150-154
魏晋美学从玄学的视域重新诠解了生命的本义。在魏晋美学思辨中,审美的宗趣在于“自然”的规定。在这种思潮影响下,魏晋士人认为自然人格的可贵有别于人性道德价值。后者经由读的理性分析而通达于名;前者作为一种审美旨趣由静观通达于象。正是在可读的人与可(静)观的人的比照中,人的本原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7.
南长滩村地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当地汉族的丧葬习俗是西北农村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个缩影。观察发现,南滩村汉族丧葬仪式中蕴含着浓厚的灵魂观。伴随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的丧葬习俗和留存于人们意识形态的灵魂观也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8.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因素成就的,其中是否有民族政策方面的因素值得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虽然由于受私有制与剥削制度的影响具有很大的负面性,但是,也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因此,中国古代由于贯彻了"羁縻之道"这一基本的制度设计,其民族政策在总体上可以称之为"民族羁縻政策",并有相应的行政建置安排。所以,中国古代的民族羁縻政策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文明的进步不断地推动着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目前,在多民族国家依然占据绝对多数的情况下,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也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将其思考的重点由早期推崇以"民族国家崇拜"为特征的政治民族主义的"单一民族国家"理想,在"发现"由文化定义的民族(ethnicity)这个西方的"新生事物"的基础上,逐渐转移到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权利(包括自治权、多民族权和特别代表权)问题。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的这一发展,对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启示是,"中国"是指主权国家,"中国人民"是指在本国(仅限于本国)行使主权的主体,"中华民族"则是指行使主权的中国人民,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nation),所以,中华民族认同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国各族人民的不可分割的政治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在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东乡、撒拉、回、土五族农村中所做的实地调查 ,本文对当前部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农村劳动力之发展困境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同时 ,对于如何摆脱这些困境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