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唐时代,地租赋税、对外贸易、食盐专卖、钱重物轻等重大经济政策积弊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为了解决这些积弊,韩愈提出减轻赋税,职业分工;开放沿海市场,促进中外经济交流;食盐官营私粜;提高币值,改变钱重物轻状况的主张,充分表现了韩愈轻赋、开放、利国、便民的经济思想。不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乃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2.
53.
关于当前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诗歌的"评价"标准问题程光炜: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80年代中期后,随着朦胧诗"合法性"的建立,当代诗歌界内部"懂与不懂"和什么是"好诗坏诗"的争论变得  相似文献   
54.
本文认为,一、在寻根文学重构民族文化的承诺背后,朦胧地蕴含着对来自拉美等国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现象的倾慕与回应。二。带有“历史主义”特征的文化启蒙使命和它事实上所描摹的落后愚昧的传统文化之间构成的自我矛盾,使作家在困境中不得不放弃启蒙重负,走向纯粹的人性示演和以历史的审美叙述为特征的“新历史主义”写作。三、寻根文学的一个不期而至的成果是,引起了新时期小说整体的富有本质意义的话语变革,这是整个新时期文学变革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5.
张清华 《社区》2003,(21):46-46
家住四川省内江市中区110岁的曾明亮老人,是川南五地市第一位高龄老人。她生育9男7女,健在的有82岁的四子、78岁的六女、76岁的七子、73岁的八子。据其七子介绍,比母亲大两岁的父亲43岁时因病去世。母亲守寡70年,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父亲去世不久,许多人来给母亲做媒。母亲考虑到孩子小,执意不再嫁人。当时,家里很穷,母亲便到街上帮人做家务、做奶妈挣点钱维持一家人生活。62岁时,随八弟到自贡城区居住近40年,在自贡度过百岁生日……曾明亮老人有许多让人费解的事,与一般人不太一样。牙龈坚硬无比曾明亮老人从不择食,食欲同常人,能吃两碗饭…  相似文献   
56.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诗歌乃是审美感知力最为灵敏的一种。这不单是因为每一个民族都赋予了诗歌以最优先地表达他们民族心声的权力,而且更由于诗歌作为最古老和最年轻的艺术形式本身天然地具有着强烈的变革性因素。它总是能够以极为迅速的应变能力去适应不断调整变化的民族心理,每当人类的思维与审美感知方式发生着某种深刻变革的时候,它总是成为一种最为鲜明的外在标志,并率先引导整个艺术形式的革命。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次文体的显在革命不是以诗歌为先导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57.
文界对王朔小说的理解存在积久的误解和偏见 ,笔者以为应该从“语言与历史的关系”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待王朔 ,这样他的意义将会自动显现出来。一、王朔是在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神话破灭的时代语境下出现的 ,上述失败导致了语言的废墟化 ;二、王朔写作的要诀在于他是通过语言的游戏而复制了中国当代敏感的社会与现实 ,并通过对这一情境的“喜剧化”处理而解除了其中的紧张关系与文化等级制度 ;三、语言中沉淀了历史 ,王朔正是通过对死去语言的再处理而真正复活和面对了历史 ,唤起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这是他真正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8.
韩愈的诗论     
司空图曾说:“愚常览韩吏部歌诗数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韩愈不但是我国中唐时期的伟大的散文家,也是一位有理论,有创作实践,有独特风格的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享有特殊地位。 真正有见地的诗人,总是能站在时代的艺术顶峰,在学习前人和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探索艺术规律,总结出一套理论,反过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影响于后人创作的。韩愈就是在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他的诗歌理论虽然与他对古文的看法有所不同,然而有些观点是他的基本思想,于诗于文则是相通的。总括他的诗歌理论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9.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学变革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不断演变的先锋性文学思潮。它孕生于六七十年代,并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演变过程。它在前期的艺术内涵与指向主要是现代性,后期则具有自我解构性。先锋文学思潮运变的基本逻辑是“唯新论”,基本特征是摹仿性与本土化、原则性与策略性、异端性与正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启蒙性与现代性等的对立统一。“唯新论”逻辑和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历程决定了先锋文学思潮的蜕变性,并导致了社会启蒙与个人话语,反抗中心与自我流放,不断变革与自我解构等一系列悖论,加之先锋本身的时效性与伪劣因素,致使先锋文学思潮存在着许多局限  相似文献   
60.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自三十年代末,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里提出怀疑后,近年来文史界也有附会此见者。提出怀疑的人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而是明中叶以后人的伪作。对于这些意见,已有人提出商榷,然各持己见,未能相服。今提几点新证。 认为这首词是明中叶以后人伪作的人,最有力的证据是认为“至《满江红》词,则(弘治时浙江镇守太监)麦秀实始付刻,其字为(赵)宽所书,非(岳)飞之亲笔。然宽不言所据为何本,见之于何书,来历不明,深为可疑。”“其词莫知所从来,……吾何为不可疑之哉?疑之而其词不因我而废,听其流行可矣。至其为岳珂所未见,《鄂王家集》所未有,突出于明之中叶,则学者不可不知也。”(余嘉锡语)这首词出现的时间问题,是一个硬证,这个问题解决了,别的证据,或非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