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十年来大陆“政治沟通”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政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与研究范式,政治沟通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其研究集中于对政治沟通基本理论、政治沟通的重要性及政治沟通方式、基本向度的探讨方面。从总体来看,研究表现出理论探讨为主体、实证性研究薄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转变,在这其中,现代传播机制作为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价值传播与观念育化的重要功能.以尊重多元文化为基本原则,正确认识现代传媒的正负功能,建构现代传媒伦理,尊重受众心理规则,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就成为优化现代传播机制的主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我国,政府主导的土地功能的转变成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伴随城市化而来的征地冲突日益成为当今一段时期的突出问题之一。引发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间形成了涉及各方的复杂的利益博弈。作为政府应如何发挥自身职能来积极应对和消解此类冲突,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青年政治素质的养成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主要在家庭、社会团体中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下进行.青年群体是一个思维活跃、性情张扬并充满活力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关系国家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未来.其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青年时期.学校作为青年时期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场所之一,其教育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理念均会影响到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反腐败斗争中,权钱交易、权力寻租、奢靡腐化等一些显性腐败现象容易为人们所识别、所重视,而一些隐性腐败问题却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中国的隐性腐败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腐败隐于人际交往之中,二是腐败隐于部分公众的心理承受之中,三是腐败隐于小集体的共同利益追求之中,四是腐败隐于政府的绩效考核之中。针对隐性腐败,应采取隐者彰之、法律治之、制度约之、大众察之的反腐败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民间信仰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乡村的民间信仰长期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且伴随乡村经济转型与多元文化观念影响,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中国乡村民间信仰的多元化态势在意识形态理念与实践形式两个层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冲突现象。多元化的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但当超越其良性冲突的界线,就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政府与相关社会组织应对乡村民间信仰进行积极地监测、评估及治理,发挥其正面功能,消除激烈冲突而带来的消极作用,进而为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对巴黎公社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巴黎公社的历史渊源与产生原因的探讨、公社政权性质与核心价值理念的审视、公社执政原则与执政者角色定位这四个方面,虽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研究的系统化程度不高、重复与低水平研究较多、缺乏新方法与新史料的运用等问题,这成为未来研究着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政治文化成为分析乡村直接选举的重要视阈,许多学者立足于中国乡村直接选举的丰富实践,对村民选举的行动策略进行了政治文化的深入解析,以探求选举行为背后的内在导向因素。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直接选举中政治文化基础的研究、宗族文化与选举行为关系探讨、传统政治文化的导向作用审视、不同政治心理之间冲突对选举效果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丰硕,为乡村民主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以更为系统的理论视角来审视之,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调研区域有限、范围较小,所获结论缺乏深度解释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英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37-41
白居易作为我国唐代的一位政治家,提出了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慎重运用刑赏二柄的行政权力思想;求贤用贤、量才适用,提高君主和臣下素质的人事行政思想;以民为本的政策思想。这些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唐后期的国家治理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英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43-49
当今世界经典的民族国家已不是主流,多民族的共同体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存在方式,如何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成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两种认同之间的关系或呈现一致或体现为分殊甚至抵牾的状态。如何化解这种内在张力,使少数民族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二者有效协调,就需要厘清这两种认同各自的逻辑,深入把握其内在张力生成的条件与原因,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重构的维度,方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建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民族治理与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