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42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建立我国遗产体系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遗产运动、"遗产热"如火如荼,但是,有关遗产的知识谱系、价值体系有待认识和提升.随着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成为公认的"名录遗产大国",建立中国的遗产体系也提到了历史性的议程中.本文就相关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2.
饮食作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关注。人类学对饮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志表述,包括人种、生态、族群、区域、政治、伦理、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和差异,藉以对文明形态和文化形貌进行分析。本文在梳理西方饮食人类学的历史脉络、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近年来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促进人类学这一重要分支在国内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3.
对文学的反思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知识场域,即用知识考古的方式求得对文学意义新的开掘.对于日益僵化、窄化的文学(无论是概念、理念、范式、学科,还是分析方法、研究手段),这种反思性建构工作都是必须的.本文试图从"文学"中"学文"的线索入手进行一些探讨,试图表达:文学原本可以、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理解.  相似文献   
124.
运河是人类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汇集了人类的经验、知识、智慧和技艺。作为文化遗产,运河无论是历史表述、工艺技术还是文明交流的原真性,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同时,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类,需要我们对其知识谱系,特别是专业性有所了解和掌握。我国是运河遗产大国,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水资源丰富,但对联合国的运河体系相对陌生。文章对联合国运河遗产谱系做一勾勒,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25.
"工"看上去无论是字形构造还是意义与意思,都值得考究;它似乎都极其简单平凡;然而,追其远,索其古,却发现其极其不简单平凡,形成了中华文明完整体系中独特的"工业"形制;它既神圣又世俗,既抽象又具体,既深邃又平易。其中"工-贡"之间的特殊关联,产生了我国古代一种登记制度,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遗产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6.
"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种类的根本性身体特征。然而,人类对于自身的这一行为以及由此所连带的文化表述却一直未予重视,原因是"行走"太平常、太平俗。事实上,行走、旅行关乎人类"身体思维"并延伸出许多重要的文化母题。可以这么说,人类文明是"行走"出来的。当今大众旅游的到来,"后行走"被引入到了一个空前的范式变革的高度。文章以行走为题引,并将其置于人类身体遗产的范畴加以讨论,希望将人类这一"失落的主题"重新呈现并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7.
人文、生态的关系,首先是其自身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天文-地文-人文”是一体性的;西方则不然,我们所熟知的人文主义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的人本主张,即一切围绕“人”的原则;生态亦然.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历史不长的舶来概念,并迅速窜红;而在“生态危机”下的各种生态问题,根本上说也与“以人为本”有关.文章认为,我国古代的“生生”概念虽不能与生态边界重叠,所包容的意义和意思却更大,更积极,更符合我国传统的知识体制.它更完整地体现我国的人文与生态的意思,窃以为对当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治疗作用,故竭力彰扬之.  相似文献   
128.
文学人类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学术界的一种跨学科“边界”的范例,因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然而,毕竟文学与人类学在知识谱系范畴属于不同的学科,二者走到一起的学理背景和操控功能等也因此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和质疑。以仪式理论为例,就文学人类学叙事中的形式等物化体征进行分析,试图在学理上对文学人类学研究作一些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129.
人类学视域下的历史时态,并非一般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过去时,而是一幅融合了现在时与进行时,且没有完成时的动态历史图景.历史依赖于现在解释和重构过去;历史运用记忆和想象选择和连接过去,并且通过叙事将过去拉进现在;同时,地方历史在嵌入更为广泛的国家与全球体系中时,一方面表现出在殖民主义、现代主义和国家主义规则下的缺席和缺失,另一方面也通过符合自身文化秩序的实践不断再生产自身.由此,历史一改往昔单调与呆板的形象,呈现出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另一种面貌.  相似文献   
130.
主持人语     
我们经常说,中国是遗产大国,这么说的理由是:我国历史悠久,自然生态复杂,文明类型多样(包括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山地文明等),民族和族群(包括世居的和迁徙的)数量多,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态多,入选联合国的名录多(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8月,已有41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三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达34项,居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