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42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历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想变革和学术创新的极  相似文献   
22.
在人类学研究领域,“物”一直是传统话题。“物”曾被作为标识,作为分类原则,作为交换的礼物,等。讨论结果表明,“物”与殖民、“物”与现代旅游、“物”的真实性、民具的意义等问题,都可拓展人类学对“物”研究的视阚。  相似文献   
23.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震撼了世界,导致此次疫情的重要病源来自野生动物,而"元凶"似乎是人们的"野食"。野生动物纵有危险之虞,如果人们不捕杀、不食用,危险终究不会发生。因此,"野食"成了关键性的话题,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野食"进行分析。文中个别观点曾经在拙著《饮食人类学》[1]中有所论及,只是在当下的特定语境重新讨论更不寻常,语义也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4.
从本期起,学报开始设立“学生论坛”专栏,目的是为了鼓励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以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发表的文章虽然在写作技巧、立论的严谨性等方面尚有不定之处,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同学为学报撰写论文;“学生论坛”这块园地,将会生长出一批又一批茁壮的学术新苗。我们恳切希望全校师生都热情支持、关心这个专栏,为这块园地播种、灌溉,耕耘。  相似文献   
25.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与"移动性"变成了一种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在以往传统社会里发生并限制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群范围的情形,现在已经发生彻底改变,成了超出社会、民族和地域边界的"全球性"事情和事务."旅游文化"则无疑是当代社会人们实践这一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表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旅游文化讨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6.
人类学与国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学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建立,也使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国学”。国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和平崛起中重建,是人们关注国学的焦点。为此,《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专门组织了由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杰舜教授组织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叶舒宪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郑仁钊博士等。在座谈会上,人类学家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国学与人类学的关系畅谈了自己的看法,颇为别开生面,另有洞天。本刊特全文发表座谈会录音稿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7.
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人类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蔓延,疫情对世界旅游业所造成的重创,成为人类学对后疫情时代旅游反思的一个重点。综合研判,现代“移动”成了此次疫情快速传播的帮凶。而现代移动性最集中的表现、最典型的代表是人的移动,主要形式就是大众旅游。如何针对当下的疫情做好旅游评估、分析、应对以及预警和防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从人类学的角度,在对此次疫情给旅游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及对后疫情时代的旅游进行评估的同时,提出了应对后疫情时代旅游的“4321齐步走方略”的具体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28.
“红毛番”形象在中国民间口传、官方文献和文人笔下分别产生出不同的文本。三者之间同中有异,又变迁互动,使“红毛番”形象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增值过程。它解释着形象自身,同时见证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  相似文献   
29.
人文、生态的关系,首先是其自身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天文—地文—人文”是一体性的.西方则不然,我们所熟知的人文主义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的人本主张,即一切围绕“人”的原则,生态亦然.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历史不长的舶来概念,并迅速窜红.而在“生态危机”下的各种生态问题,根本上说也与“以人为本”有关.我国古代的“生生”概念虽不能与生态边界重叠,所包容的意义和意思却更大、更积极、更符合我国传统的知识体制.它更完整地体现了我国的人文与生态的意涵,对当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治疗作用,应竭力彰扬之.  相似文献   
30.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秀水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情形为例,试图阐明现代生态旅游给地方"家园生态"纽带可能造成断裂的后果.并以此反思现代旅游在乡土社会中所遇到的矛盾和挑战:对于游客来说,生态旅游意味着到一个生态良好的环境中去休闲;纵使游客具有很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只能说明旅游行为一个方面.而对于旅游目的地,特别是东道主社会,他们在生态旅游方面的准备,包括知识、意识、行为、规划等都可能存在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情形会更严重.这种不对衬的交流,通过金钱和权力所实现的现代旅游,可能会给"自然生态"带去"人为生态"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