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42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我国当下的“遗产运动”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它既轰轰烈烈,又成绩斐然,在“申遗”方面尤为显著.然而,遗产运动也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弊病,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操作性“申遗”目标有时忽视了遗产的历史性生成逻辑和表述形式.任何遗产都有其自己的存在理由、存留方式和存续范畴,笔者就此提出“家园遗产”的概念以强调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特性,凸显遗产的原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等重要性.  相似文献   
62.
遗产政治学:现代语境中的表述与被表述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财产",与社会、历史、自然、文化、表述方式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它的认识、理解、诠释呈现诸多的差异与变化.在当今"遗产热"的运动中,由于强烈政治话语的作用,遗产的表述与被表述打上了政治学的深深烙印,出现明显的"倒置现象"--无论从定义和分类、对遗产的认知抑或是遗产主体性"失语"甚至"沦落",都亟需辨识与澄清.这不仅关乎人们对遗产认识的清晰性和选择的理性,关乎人类对自我家园重建的自觉性和重要性;也关乎我国政府制定的遗产战略"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益与效果.  相似文献   
63.
今天遗产已经不仅仅是自己家里面如何纪念老祖宗、保护动植物的问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我国虽然拥有五千年历史,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疆土,56个民族,但仍不属于遗产大国之列,无法跟遗产大国法国、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提并论。除了国际政治的"权力话语"的作用外,我国的遗产事业也缺乏一个可以长久、稳定地支撑遗产评估、遗产保护和遗产利用的可持续、有效发展保障——国家遗产体系。文章以澳大利亚遗产体系建构的特点,为我国遗产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64.
民族、民族国家历来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从分析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后民族结构"理论入手,对民族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内部构造,特别是其中一些裂变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5.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换为普及教育、素质教育.适应这种变化,人类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的工作应该强化.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不降低质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广西民族学院等单位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6.
现代旅游中的符号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旅游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其符号价值以及由此所表现出的经济能力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叙事,在旅游活动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表述关系。另一方面,它又在旅游经经济扮演着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现代旅游中的符号价值、符号对游客所形成的吸引力以及商业经济的符号化表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当代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再生产中的一些“符号化经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7.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68.
有人说“酒与文章一同降生”,此话想来并不过份。酒与文学实实在在结下了不解之缘。《周书》中便有了“酒诰”。《诗经》的“大雅”、“小雅”中都留下了酒的诗文记录;所谓“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小雅瓠叶四章》)据传古之圣贤皆能酒豪饮,《孔业子儒服篇》录:“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木盍)。古之圣贤,无不能饮也’”。酒既能成为千古文章不可少的部分,首先是酒为诗人们的良伴益友。陶潜有“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止酒》)李白的“东风吹出花,安可不尽杯。”(《金陵凤  相似文献   
69.
当今的遗产事业已然成为世界的大事件、大事务。我国在各类、各种名目、名录的“申遗”实践中,成绩斐然,世界瞩目。然而,我国的遗产事业迄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有遗产,无体系”。所谓“有遗产”,指各种类型、名录数量都无愧于“遗产大国”的称号;所谓“无体系”,指我们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遗产体系。我们相信,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义理。笔者尝试以“生生遗续”概括,它既可为体,亦可为用。  相似文献   
70.
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这一问题被引入到更为复杂的讨论层面。本文以各种不同的“真实性”的表现样态为“经”,以民族志研究历史为“纬”,选择三个不同时段的民族志样本进行分析:传统民族志在“实践理性”和“文化理性”原则之下对“真实性”的理解;现代历史人类学通过“文化结构”对“真实性”叙事的建构;在当代“全球化”社会里,旅游民族志认识和反映“真实性”所面临的情形与困境。笔者试图回应学术界提出的三个问题:其一,民族志反映历史“真实性”的可能性;其二,不同时期的民族志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特点;其三,民族志再现不同社会语境中“真实性”样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