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42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的社稷国家,以农为本一直是国家政治的根本。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变革,传统的“三农”必将面临“新三农化”的转变和转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到守正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文章从农民新社民化、农村新城邑化和农业新产业化三个方面试析之。  相似文献   
82.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乡村旅游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和因素进行探讨,认为乡村旅游与其说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游."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个"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相似文献   
83.
以民族—国家的名义:国家遗产的属性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遗产研究和实践中,所属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遗产"无疑是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因为它不仅是国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也是文明和文化独特性的表述。然而,"国家遗产"的产生比"国家"和"遗产"的历史晚近得多,属于现代国家的历史范畴和特殊的表述范式。法国和日本的"国家遗产"的演变过程为国家与遗产的结合属于现代性规划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84.
我也跟人去凿壁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麓乡的青裤瑶人谈婚正式的说法叫做凿壁谈婚。所谓“凿壁”,是指小伙子在深更半夜到姑娘房去唱歌。姑娘房又叫“寮房”,是一间独立的闺房,房间的向外一面有一个小孔,小孔直径大小不过一厘米左右。当地人把这个洞说成是“凿开的”,故而有此称法。更为通俗的叫法是“朋友洞”。瑶人居屋为“干栏式”,在大门边的厢房上,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姑娘的床头正好就在那早已凿好的洞口边。瑶麓女子年至及笄,就要让她单独住进寮房,开始她们秘密浪漫的爱情之旅。因整个谈婚限制在半夜,通常在十…  相似文献   
85.
遗产的现形与现行的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产研究在学术界已经蔚然成风,然而,遗产概念如何起源,如何走上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如何成为工业遗产、旅游遗产等还有待梳理。本文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及人文语境的分析,通过对现行遗产所呈现的复杂性、多义性、矛盾性和悖论性的辨析,试图厘清当今遗产研究的演变线索,以更好的理解当今遗产的学理与实践。  相似文献   
86.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2010,1(1):45-54,163-164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7.
彭兆荣教授结合自己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活经历,回顾了由外国文学到古希腊文化酒神精神与文学仪式的研究转向,这种转向主要缘于西方知识考古学思潮的影响,尝试通过西方文化的知识考古以探究文学中所谓诗学的源头.访谈还涉及以下重要论题:首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特定关联;其次,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交叉视角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的现实意义;再次,如何认识民族志的“真实性”,如何重估“大传统”与“小传统”;最后,彭教授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从民族仪式、家园意识与民族认同角度评价了旅游人类学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涉及的国家政治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间的关联,并大力倡导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  相似文献   
88.
水自古都是一面自然之镜。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以古罗马内米湖畔圣树的祭司仪式遗产为开场,在远古的神话原型中确立"水木年华"的传承妙谛。人类学关注水的历史传统,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认知和知识谱系。河流被书写于文明的首页,大水与治水被视作同畴,而水利也就成了人类寄予的理想并进行实践和尝试。中国自古而下的水智慧不独在先哲的表述中体现,也落实在多元族群的生活、生产和生计上,成为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的生命表达,日益凸显了传统政治地理学之积弊。文章以水为经,以事为纬,将河流视为包容甚大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89.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0.
族群的社会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其单纯作为表述、建构、传承的方式,其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这种具有反思意味的讨论明显兼有学术转型中的学理义涵。鉴于此,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研讨,大家集中就理论要件、记忆本体、记忆载体、记忆与认同等进行了研讨,以下为讨论综述。参加者包括:葛荣玲、朱志燕、罗正副、樊昀、艾丽曼、张卫红、谭红春、温春香(以发言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