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用“一江春水向东流”词句,比喻少数民族地区知识分子外流状况,固然不甚贴切,然而,这比喻却反映了边疆人民挽留人才的急切心情。人才由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批向内地东流,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历史所造成,我  相似文献   
12.
从烽火硝烟中走过来的本世纪少数民族第一代女记者,在百年帷幕降下的最后时刻,看见新闻传播舞台上一代少数民族女决策人翩翩向她走来,那番心情将谓如何? 担任首都女记者协会副会长、在作品中喜以“媪”自称的本文作者,是20世纪蒙古族的第一代女报人,一生悲喜沉浮皆与新闻事业相关。时至今日,岁暮之年仍以挚诚之心关怀民族新闻事业的她,一直坚韧不拔地为新闻传播领域里的性别平等意识鼓与呼。不久前,她奔赴塞上鹿原,为撞到她笔尖的“豁艾玛兰勒”(白鹿)深深地欣喜和激动——开篇镜头:塞北鹿原上 到鹿城第一次与张慧通电话,听她…  相似文献   
13.
斯热歌 《中国民族》2010,(12):22-24
北票行的设想,是从白音心怀中冲荡出来的——那是2009年夏。白音,谁也?解放战争三打北票时,风华正茂的白音乃内蒙古土默特中旗一名挑梁骨干,而今航天部正局级离休干部,春秋已届八十三。  相似文献   
14.
共同的呼唤:“内罗毕,内罗毕!”──寄语95’世界妇女大会斯热歌(蒙古族)晨醒,鼻息尚留奇香。昨夜梦见雪山竹林间,盛装的姑娘们托一碧色扁豆。剥开看,满亮红豆圆润晶亮,香气沁肺……梦跃俄,混织江南塞北民族风情。梦是心中之想,热情好客的中国各族姐妹为迎持...  相似文献   
15.
访三教授     
一个出入蒙古包、常问牧马事的来自草原的记者,采访全国乃至中外知名的学者,不免有些陌生、拘谨之感.去往国务院第一招待所的途中,我一路琢磨自己该如何提问题:是开门见山问他们是怎样知少数民族的情,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出力的;还是请他们谈谈"智力支边"的感受?知名人士常常宾客盈门.五月十六日下午,想碰碰运气,轻轻敲敲411房间的门.  相似文献   
16.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不论你是自幼马背上长大的牧人之子,还是岁岁年年从事畜牧业的老行家,对今天的牧区都必须有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变革的形势逼在眼前,再认识是明智的。七月七日,以再认识牧区为主要议题的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工作会议,进行大会发言。第一个登台发言的是,年轻的改革者,中共巴林右旗旗委书记巴彦德力海。他英姿潇洒,气宇轩昂,自讲自译,蒙汉语交错出口,音韵有致,似流水滔滔。巴林右旗,那是胡耀邦同志1982年视察  相似文献   
17.
尹湛纳希,著名蒙古族小说家。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成吉思汗第28代孙,对蒙、汉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擅长丹青,终生未仕。曾披沥心血历经20年撰写其父未竞遗著《青史演义》;又创作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和《红运泪》(未完成),以及杂文、诗歌等;并将《红楼梦》和《中庸》译成蒙文(已散佚)。《一层楼》学习《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题材;《泣红亭》为其姊妹篇。近年来,尹湛纳希的作品受到国际蒙古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 “他用充满良知的双眸检验一举一动,要使自己的行为成为衡量人的标准。”——摘自美国诗人马卡姆之作《林肯,人民的人》,并代作题记。  相似文献   
18.
那木吉乐舍旺祖籍科尔沁草原,1926年10月出生于科左中旗四家屯,1959年获蒙古国国家学位授予委员会授予的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到内蒙古大学工作。那木吉乐舍旺生前为内蒙古大学蒙古语系讲课最受欢迎、口碑最佳的教授。他长期从事蒙古民族古代乃至近代文  相似文献   
19.
澳州土著人──圈不住的棕色脚印斯热歌(蒙古族)他们是大自然的儿女,天真无邪。白人来之前,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貌似凶恶,心地尤为纯良……世居澳洲大陆的土著人在经过殖民者200多年的强制同化后,他们为了生存顽强斗争了多年,在这片古老的南大陆上留下...  相似文献   
20.
机构改革谈何容易!然而,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西藏自治区却已先行了一步。不改革机构西藏就没有出路改革前西藏的机构设置,没有从西藏的实际出发,死搬照套内地。内地有什么,西藏设什么,以致机构庞大,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超出了落后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影响了西藏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