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异类婚恋故事是指人与动植物和其他神仙鬼怪等幻想出来的非人类之间的神奇婚恋为主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神话理论研究的突出成果有反思神话的定义与以图腾主义研究神话;《山海经》研究方法的争鸣与反思等。而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者少、外国神话研究重复不前、田野调查及相关研究少等问题也亟待引起学者们重视。研究者要有反思意识,注意研究的规范化、多学科观照及加强学术争鸣与对话。  相似文献   
13.
源同形异说差别:汉川善书与宝卷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川善书是善书的一种地方形态,至今仍流传在湖北汉川地区,它与宝卷在艺术形式与说唱内容上有着密切联系。汉川善书与宝卷在艺术结构、句式结构、演唱形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宣讲内容上也是宗教性与世俗性兼容,但仍存在艺术形式、说唱内容、讲唱场境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汉川善书的通俗化表演及哭文化与严肃的宝卷宣讲形成反差。研究宝卷与汉川善书的异同,对汉川善书的理论研究及汉川善书的保护实践有双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活动已有近110年历史,其文字记录、录音录影资料十分丰富,部分文本先后被译为法文、日文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田清波、H?塞瑞斯、海希西等国外蒙古学家和郝苏民、照日格图、陈岗龙等国内学者对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进行了类型、母题、传播、起源等多方面研究,但整体而言,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口头文学价值而有待更多人进行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四大传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重要“上榜者”,在当下各种媒介叙事中仍然非常活跃,但尚未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的正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的、过去的、即将消逝的文化,而今天很快也会成为过去,今天正构筑着未来的过去,多媒介叙事对四大传说的不断重写,实际上也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是与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最易于配合并发生影响的传承与传播,我们有必要及时清醒地关注这种文化存在的状态及其反映的种种文化现实,从而及时地保留相关资料,也通过学者的及时研究与参与,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地走在民俗之路而非庸俗之路上。  相似文献   
16.
1.白俊奎.乌江、酉水民间文学中的“走龙”崇拜———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两河流域”龙崇拜的文化特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4)。2.毕鹏晖.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3.才让南杰.昆仑神话与文化传承中的神女形象.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4)。4.蔡慧清.中国神话的存在状态———德克·卜德中国神话研究述评.求索,2006(8)。.5.曹春茹.中国古代神话中石头的生殖崇拜.语文学刊,2006(16)。6.曹静生.浅议传统神话题材电视剧的改编创作.当代电视,2006(7)。7.陈国光.彝族史诗中的创世神话.西南民…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保护主体这样一个前提性基础问题的探讨都严重不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成为难题。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依此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理论假设,并运用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个案对假设进行了经验验证,力图对当下和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期情结视为整个家庭的乱伦情结。阿尔弗莱德.克娄伯、马林诺夫斯基、罗海姆等人在对俄狄浦期情结的批判中进一步证明了“家庭情结”的存在及其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关系。诸多学科对俄狄浦期情结的关注发展丰富了该研究,其中,文学的研究方法将俄狄浦期情结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清代《雷峰塔奇传》是继明代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拟话本之后,《白蛇传》传说在小说体裁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部章回体通俗小说,它吸收了同时代以宝卷、戏剧、说话等多种形式流传的《白蛇传》传说的情节,并使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对这些情节进行改编,从而成功地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转换,肯定了白娘子的“主人公”地住,并进而影响了故事的主题,在从女妖害人的主题向肯定与宣扬真爱至上的主题流传演变过程中,真实地呈现了清代中期的人们情色爱欲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