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98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但丁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站在新旧纪元的转折点上,把新旧两种思想交汇于一体.他的代表作<神曲>集中地反映了但丁所处的时代特征,充满着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世纪神学的旧思想与人文主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并贯穿于整部作品.这种矛盾斗争具体地表现为人与神、形与魂、阳界与阴界、神学与人道的对立与交融,这种对立和交融又是紧紧围绕它的主题思想,及其自由思想和爱的思想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2.
[摘要]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先声和先驱,立于新旧时代交汇点上的但丁与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薄伽丘,他们分别在其代表作《神曲》和《十日谈》中,以其戟指中世纪神学的姿态和高超的艺术手笔凸显了他们震古烁今的人学思想。但两部作品的人学思想同中有异,也分别蕴含着两位作家各自不同的生命观照和历史审视,并在其人性观、道德观和爱情观等方面彰显出在历史的过渡和时代的超越之间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83.
曹禺先生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既有以侍萍、愫芳为代表的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传统型中国女性,也有以蘩漪和陈白露为代表的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充满现代气息的异类女性形象,正是在这类女性形象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女性境遇的深切体验和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展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4.
李雪梅 《南方论刊》2012,(8):104-105,36
要搞好教学管理,就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给教师人文关怀,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这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5.
以交际法和认知法为支撑,阐述了两种方法的教学理论及特点,特别是讨论了在使用<新通用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两种方法并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例研究,突出了本套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后)中所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6.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当前信息时代带给高等教育的诸多变化和特征,结合管理学原理,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现状和挑战,并探索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7.
元人的不得入仕,迫使他们另寻出路,寻找属于自己的消极自由。从仕途官场撤回到内心的碉堡之中。在心中构建起迥异于碌碌尘世的安乐窝等意象。  相似文献   
88.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阶级斗争与生产力两者之中究竟哪一个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内在关系的论述,是从资产阶级革命看阶级斗争和经济变革的相互关系。农民战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中国农民战争的特殊性从另一方面验证了伟大动力和终极原因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9.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三位杰出的文学巨匠和思想代表,是西欧人文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们前后承继且不断发展的自由思想和爱情观念,反映出意大利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和哲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使我们从历史的借鉴中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0.
春江花月夜     
一、问题背景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习惯满堂听音乐或者满堂讲音乐,前者的弊病是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终究不能用音乐的要素去更深刻的感受音乐,领会音乐艺术的美,音乐素养无法提高.后者似乎听得明白,但答案单一,禁锢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混淆了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概念,久而久之,学生对聆听和感受优秀音乐失去兴趣,甚至对音乐良莠不分,走向斜途,与音乐育人教育宗旨相违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