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从新近刊布的史料看晚清、民国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出洋大臣史料在近年的不断刊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深化的可能。这其中,20世纪80年代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90年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等书最为珍贵。张德彝及其《航海述奇》关注者极少,事实上,这部史料对于藏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很有价值。本文即以张德彝与同事陈贻范的关系为例,简述晚清、民国交涉西藏事务的中方官员洋务背景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王川  彭升红 《中国藏学》2006,18(1):117-118
藏学研究如今已是一门显学,各路学人根据各自的治学路径,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发掘与深入讨论,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这一研究领域中,剩下的空白地带不多了。而对西藏传统贵族家庭的研究,正是这不多的空白地带之一。相比而言,国外有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藏学家中根千枝、戈尔斯坦(M. Goldstein)、毕达克(L.Petech)、史卫国(P.Schwieger)等对西藏贵族家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与国内的研究相比,稍胜一筹。国内研究不多,作为专题的研究则更少。因而西藏贵族家庭的研究即使不算一个开拓性的研究领域,却也是一个难于创新的领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青年学者次仁央宗新著《西藏贵族世家》一书,是向这一领域进军的一个尝试,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较全面勾勒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过程后,分析其在内地流传的原因,认为,除了时局纷乱导致人心思佛、汉传佛教界求取藏传佛教思想来振兴和发展汉传佛教外,藏区宗教界采取采纳内地信仰因素、积极参加具有全国性的抗日救亡等有益活动、积极参与内地太虚太师等领导的新式佛教教育运动等之外,积极与内地社会相适应,是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流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杜威是20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经典式教育家。大概因为很多人对教育发生了兴趣,并对它有了一些认识,看来这位大人物、预言家在教育界不再有任何席位了,这并不是说我们永远不会发现预言家了,也不会再有热心吹嘘的灵丹妙药了。但是灵丹妙药不能持久地为人们所承认,而且被人们所接受的那些理论也决不是具有普遍的意义。教育上的一些难题依然存在,鉴于现代生活的纷繁复杂,总的说来,这些难题也是大教育家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我们的时代是个自相矛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确信个体的重要性,但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尽管许多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利率是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利率的调整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里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利率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也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回顾国内学术界几十年对于"藏族抗战史"(即中国藏族民众与团队投身抗日战争)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评述、总结这一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归纳了这一研究的现状,如这一领域的最早呼吁、现有对象的细化、部分史料与研究成果得到结集等。文章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深化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川 《中国藏学》2023,(5):58-70+213-214
抗战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科长戴新三(1907—1997)是人生大多数时期活动于四川的历史人物,他于1933年通过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并于1934年1月到蒙藏委员会任职,先后出任蒙藏委员会参事室荐任科员、《蒙藏月报》编辑主任、蒙藏委员会编译室主任等职。1940年8月被任命为驻藏办事处第二科科长,1941年4月启程入藏,直至1944年11月离藏返回内地,在驻藏办事处任职共4年3个月。在驻藏期间,他被派遣到日喀则、山南、江孜等地开展布施、调查等活动,并以《日记》的形式,逐日记录,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三卷本《拉萨日记》。返回内地后他在服务川康工作之余暇,立足于《拉萨日记》,积极撰写了多篇文章,主要是他对于当时西藏地方的观察、纪行、政论,发表于《康藏研究月刊》《风土什志》和《边政公论》。这些文章成为世人观察那一特殊时期的重要窗口,极具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戴新三在民国后期公开发表的考察西藏地方的多篇文献,结合新发现的戴新三《拉萨日记》第二、三册,分析戴新三公开发表考察文献、未刊日记的异同,发掘戴新三西藏地方观察的内涵,以进一步全面地呈现相关史实,阐释...  相似文献   
18.
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成长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内在动力。本文通过对葫芦岛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找出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资源,达到实现葫芦岛地区经济的起飞和平稳有序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就职于川东北蓬溪县的晚清“盐场大使”沈贤修(1836—1911),撰有《禅和子日记》,逐日记录了任职“小川北”15年的宦海生涯。沈氏日记以“微员”的视角呈现了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感受,不仅可以借此探析盐场大使的职能运行、其与地方政府之关系,而且可以从中观察川北社会的流动,以及仕宦期间的交际、购物、休闲和文化生活等活动,认识清末川北社会生活的实态,管窥基层官员的文人生活图景,并从当地经济生活的细节中捕捉时代变革的讯息,透视晚清基层官员在社会变革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王川 《决策》2012,(12):48-50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即‘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市化。"一场"造区"盛宴正在河南上演。盛宴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河南已经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这不是新农村建设的简单翻版。"要认真研究社区和行政村的区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区别、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