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元顺帝时,在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元朝修成了辽、宋、金三朝的断代史,其中《金史》被后世学者们公认为三史中错讹最少、最为审密翔实的。自《金史》修成后,历代学者都进行过校勘订误,加以中华书局的校勘考证,使《金史》更加完善,故现行的中华书局1975年版《金史》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是仍偶有错讹,本文即是对中华书局本《金史》所发现的错误进行的勘误。  相似文献   
52.
《元史》失误颇多,后世已多校补,本文就卷151《张荣传》及本卷后的中华书局的校勘记再考二则。《张荣传》记载金朝亡于乙未年,中华书局的校勘记认为是亡于甲子年,皆误。金朝实亡于甲午年(公元1234年)。  相似文献   
53.
白刚 《领导科学》2003,(18):24-26
鉴于民主选举、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多以投票(包括举手表决和电子表决器表决等)方式进行,为叙述方便,本文将其统称为民主投票。近年来,民主投票在实际运作中已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影响民主投票质量的因素民主投票是一种民意的表达方式,从理论上讲,它是一种公正、科学的方法。然而事实上,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主投票并非总是公正、客观、科学的,它有时甚至是失灵的,切不可过分夸大其作用。那么,导致民主投票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呢?1.人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往往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动机。…  相似文献   
54.
白刚 《东岳论丛》2002,23(5):142-143
当代中国哲学的百花园中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重现了社会哲学的“新面孔” ,从而为我国当代哲学研究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 ,社会哲学的理论内涵、基本问题和学科性质是什么 ?一直是学界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涂可国先生的新著《社会哲学》从以上理论视角 ,为我们理解和定位社会哲学 ,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在书中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社会哲学的不懈探索 ,主张将社会哲学界定为“从哲学角度研究社会最一般的本质、结构、功能、过程、特征、方面、趋势及发展等问题的普遍性理论” ,并尝试提出了社会哲学的三种基本类型 :广义…  相似文献   
55.
从人类化的现代视野来反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化观念的创新、化模式的转换、化实践的持续及人类化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6.
马克思与辩证法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资本辩证法".在古希腊和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实现了从"概念的自我否定"到"资本的自我否定"的"辩证法的革命".而正是通过这一"革命",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又完成了对资本逻辑的"实践超越",从而真正成为一种"改变世界"、推动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7.
辩证法的原意是"对话",而马克思却强调自己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马克思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强调自己辩证法的"现实性",却又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恩格斯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表述为"自然辩证法",而马克思却表述为"社会历史辩证法"。这些问题,既是当代马克思辩证法研究所必须面对和认真解答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58.
白刚 《东岳论丛》2012,33(7):56-60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但马克思通过对哲学的政治经济学阐释,走的是“哲学的政治实现”之路,最终超越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而阿伦特却是对政治进行哲学阐释,走的是“政治的哲学实现”之路,最终又回归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59.
60.
旧形而上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 ,形成了“思想体系的时代”。而马克思意识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体系哲学的内在矛盾 ,对其展开了彻底的颠覆 ,从而开启了“反体系时代”。当代中国的“批评教科书哲学”和诸多学者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探讨虽然也都以改造旧哲学为己任 ,但支配它们的实质上仍然是一种隐性体系意识。未来马克思哲学的发展 ,只能是沿着马克思自己所开辟的道路 ,摆脱体系情结 ,走向“后体系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