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性生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撰写的富有鲜明现代价值取向的作家论,在批评观念、思维方式、概念术语和批评方法等方面皆显现出不同于传统的诸多新质素.这种奔突出中国作家批评之固有体系、富含现代特质的作家论写作,无疑使梁启超成为催生中国作家批评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22.
"词心"说是中国近代词论的重要学说。词论家况周颐给予"词心"说充分的重视和阐发,他一方面以"词心"概念涵摄诸多与主体相关的诸如性灵、学力等理论命题,使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缓和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之间的矛盾,使词的创作趋向于主体的自由表达,实现了审美转向的个体激活。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词心"说可以说是对词的他律意义的一种背离,当然,这并不是对词的社会功能的取消和否定,而是不再将它视为绝对意义的价值。"词心"说作为一种具有普泛意义和深度品质的词学审美理想,对于近代词论的个体精神与创作原则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汉英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时所采取的礼貌准则不同,电话交际作为现代通讯交际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人们日常交际中显现出来的礼貌原则的差异尤为突出,在此,我们将根据不同场景对汉英电话惯用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语用方面,主要是礼貌原则的应用方面的对比。  相似文献   
24.
荣誉权立法规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学者在理论上对于荣誉权是否应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以及荣誉权的性质、客体和内容如何界定都存在激烈争议。由此也导致了实践中如何认识荣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荣誉权侵权的民事责任等疑问。文章认为荣誉权应作为一项独立的身份权由立法加以规定,荣誉权的客体应包括荣誉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利益,相应地,荣誉权的内容应包括荣誉保持权和精神利益支配权。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对荣誉权的性质和内容的明确规定以加强对荣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5.
谢丽  蒋洁  宋为  钟焱 《中文信息》2022,(3):221-223
医卫类高职院校积极实践老年护理课程育训结合,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当中,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教师还要发挥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水平.本文对当前医卫类高职院校加强老年护理"育训结合、思想品德融入"模式的重要意义,以...  相似文献   
26.
民国时期新疆和阗地区粮食减产与农业垦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丽 《西域研究》2006,(1):51-61
民国时期和阗地方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曾于1938年后在全地区广泛发动民众开展垦荒活动,积极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但大规模垦荒使和阗地区的耕地面积过度增加,迅速打破了农业生产诸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使生产资源配置失衡,引起农业生态环境严重劣化,造成农作物生长条件恶化,最终导致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现象集中表现了过度垦荒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7.
28.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周作人在“五四”时期主要是以旧思想、旧文化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的。但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落潮,周作人积极的政治热情逐渐消退:他逐步由一位为人倾慕的“叛徒”过渡到住“在十字街头的塔里”的学者,进而蜕变为一名“隐士”。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他未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喜好恬静、随遇而安、缺乏执着的人生信念的个性特征导致了他的蜕变。  相似文献   
29.
学者们对曲解的研究从把曲解看作是误解的特殊形式到最终承认曲解有别于误解,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策略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研究过程中关于曲解的成因及语用功能的讨论,仍有诸多不足。我们将立足曲解研究的现状,主要探讨其有待更深入系统的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谢丽 《殷都学刊》2014,(2):83-86
梁斌的《红旗谱》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富有张力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不同女性主体意识的成长以及自我追寻的精神轨迹。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分析学视野,解析文本中的三种女性人物类型所蕴涵的主体意识成长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文本深层意蕴得以形成的创作心理无意识因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