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22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现代化: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理性化过程 ,尤其是在城市管理体制的创新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但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社区建设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该如何解决 ?我们应该进行一些理论性的分析 ,通过对上海 1 0个区的调查走访 ,我感到对“社区建设”这个课题我们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去思考  相似文献   
32.
本文对作者一生关于中国城乡发展道路的研究及战略设想进行了总结。作者经过长期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在农业繁荣的基础上,工业下乡,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农副工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又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从模式比较分析中,作者提出要使整个中国富强起来,必须走城乡一体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作者注意到了全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模式研究进入到区域发展研究.提出了使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设想。作者还提出,应将社会发展研究从生态秩序层次提高到心态秩序层次。  相似文献   
33.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费孝通教授应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的邀请,于1981年10月3日至7日在南京作了两次学术讲演,举行了两次座谈。这对我省社会学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发展,将起重大的推动作用。现将费教授的学术演讲和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记录刊出。由于录音有模糊之处,整理中可能有差误,又未经费教授审阅,仅供学习时参考。同时将公开发表的《三访江村》一文附后,供参照。  相似文献   
34.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0年我转学燕京大学师从吴文藻老师学习社会学。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我认识到要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吸收西方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着重现实的分析是一条比较踏实可行的路子,因此我在1933年升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史禄国老师学习人类学。我在清华学习的两年...  相似文献   
35.
从实求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同志们 :我很高兴今天能参加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2 0周年的纪念会。我想不到我还能参加 ,我这个年纪了 ,能够参加我感到很高兴 ,很光荣。 2 0年前这大楼还没有 ,我走的时候还没有造这个大楼 ,最早我们的社会学所从民盟借了一间房子 ,几个人就搞起来了 ,和现在不能相比。现在我感想很多 ,首先从我个人讲 ,我已经到了最后几年了 ,再有几年自己也说不定 ,可是我还是想多活些年 ,多做点事情。我退休之后 ,主要还是做学术工作。这几年主要做的工作 ,我自己叫补课 ,不是小平同志叫我们社会学要补课吗 ?社会学是一门学科 ,…  相似文献   
36.
我认为,我们的人文学者要看到我们有一个大的责任,我们的人文学家要有一个荣幸,就是今后的世界不是一个完全靠科学技术的世界,而是要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我们的文艺发展,让人类的社会朝一个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得到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物质的科学技术,站在传统的根基上,发展我们新的文化艺术,让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成 长起来,同时,把中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发展出来、开辟出来,贡献给全世界。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我的一个梦想@费孝通  相似文献   
37.
研究城市社区建设是我近几年给自己定的一个工作内容。我从研究乡土社会开始 ,到研究小城镇 ,现在进入了大城市、大都市 ,伴随中国社会走过了一条城市化道路。我认为 ,如果把传统中国社会看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一端 ,那么 ,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完成整个城市化过程。这个未完成不单单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或者工业化的过程 ,还指人本身的变化过程———从农民到市民的变化过程。即使像上海这样已经形成多年的大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也面临着本市和外来农民的市民化以及他们和原有市民的现代化问题。今天的社区建设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化…  相似文献   
38.
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追述了作者师从著名人类学家史禄国教授在60年前学习体质人类学的经过,并介绍了用类型比较法对东亚诸地区人的体质类型分析,勾画出东亚人类过去6000年中在地域上的流动过程的梗概。这是史氏所作出的把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一大贡献。作者最近十多年来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路和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对中国乡镇经济发展的多种模式的看法,都是受益于史氏教育下所打下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39.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社会”一词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看作众多个人集合生活的群体,个人是实体。一是群体具有社会结构成为超越个人的实体,个人只是载体。通过作者一生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求学与从事研究工作的体会,本文回顾了对这两种看法认识的发展过程,并批判了两者各有偏重、失实之处,指出目前开展的社区研究要提高一步,不仅应研究社会结构,还要研究活生生的人,应从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到关于人们的心态研究,并应致力发掘中国几千年发展起来的关于人、关于中和位育的经验,贡献给当今的世界。  相似文献   
40.
本文作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是一脉相承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只不过是在生物演化的连续的链条上表现出来的最新的一个环节。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生活在文化这一人文世界之中。在马氏看来,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是他的文化整体论的基本论点。作者又阐述了马氏文化功能论的基本思想。作者指出,马林诺夫斯基所谓的文化的功能,就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这种功能思想是以生物性的需要为基础的。尽管补充“派生需要”和“整合需要”来淡化生物性的“基本需要”,但始终维持了文化必须对人的生活有用处的基本观点。要了解文化对生活的用处或功能,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正是马氏极力提倡田野调查的基本出发点。作者在本文中高度评价了马林诺夫斯基基于田野调查来研究人文世界和言必有据的实证论的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实践,阐述了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的深刻内涵和作者对其文化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