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7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商法通则》立法的法理基础与现实根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各种商事单行法已相继颁行的情况下,应否制定一部统领各种商事法的《商法通则》,是我国商法制度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未来立法规划应考虑的重要任务。制定《商法通则》不仅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商事法律制度自身体系化、科学化的需要。商事关系广泛、普遍的存在及其法律调整的需求是《商法通则》制定的基本依据,商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深入为《商法通则》制定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论证和准备,我国既往中央和地方商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为商法通则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本土经验,而民法通则的立法过程则为商法通则的制定提供了最具借鉴价值的先例。  相似文献   
112.
人类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种表达,这体现在人类学家所研究的社会关系、象征符号以及各种的人造物品上.人类学家对文化的研究又可能是一种文化的翻译,是把某种文化的表达再次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翻译,在这过程中有改变、篡改甚至是对愿意的背叛,这些成为开拓文化之间交流的障碍.今天的人类学似乎应该为社会营造一种敞开的交流的氛围,让文化像书一样打开着,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去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3.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17,8(2):1-24,96-99
当下中国社会发生着一种由渐变到巨变的深刻"转型"(transformation),需要一种新的人类学书写态度和方法.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变动性",而非保守性.而变动性虽然意味着风险,更潜藏着机会."枝杈社会"是中国经济在大风险中持续向好的社会动力,它要求一个人做他应该能够驾驭的事情,而微信正是继房地产之后给中国老百姓全体的又一次的参与式的机遇.微信使人与人的关系呈现一种差序格局的颠倒,并通过使真实扭曲化来实现一种真实性,老百姓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文化,创造语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群学".在微信群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过去我们认为技术造成了人群的分离,而微信时代,虚拟技术却使这种分离技术失灵了.此外,互联网也使知识的储备被知识的搜索与创造所代替,世界因为便捷的互联互通变得"平面化",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在时空安排上日益呈现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而对这样的社会转型,田野在场对于民族志的书写是否还是那么重要.在一个微信的时代里,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的世界共同体的场景想象已经变得很容易实现了,今天的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或许可以变成一种拼插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4.
面对世界性的文化转型,不同的文化借由各美其美转换到了文化自觉的自我意识上。文化的一和多的问题意识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关注。这就需要有一种面向各自文化自觉存在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存。由此,一种迈向文化转型的人类学成为当下及未来的新发展趋势,成为多样性和共同性同时存在的大背景,并要求我们从各种变化中看到文化交流中的和而不同价值的智慧性存在。人类学需要在差异性共存中寻找自身在未来世界发展中的新定位,在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中看到一种实践性意义上的文化共同性意识的养成。中国人类学需要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现其自身可能拥有的那种构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文化智慧的存在,并借此智慧性的价值而真正贡献于全人类在未来的共同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5.
赵旭东 《河北学刊》2023,(1):150-165
基于人性的法律才有可能获得完全的理解。在人所创制的法律中,它首先有着社会性的存在感,而一种守法的文化,也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基于彼此相互性的关系而生成。法律是一种文化,是对自然说“不”的规则生产,由规则进而演变成为成文的法律。人服从于法律,有赖于人群间的持续互动。同时,人自身的不一致性,使得法律的规则根基于人的规则认同,而这种认同的生成有赖于社会之中的得失平衡的互惠。总体而言,社会秩序的出现是作为法律副产品而存在的,法律的问题必然会触及到对一和多这一社会与文化本体论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6.
很多东西,消失的速度超过我们的想象。也许称他们的生活是一种传统,那也太贬低了他们。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着自家的火塘,吸着烟,喝着茶,绣着那些祖母的祖母时代就留下来的花纹,这本身就是一种延续与传承,不需要语言,不需要刻意的塑造与书写,更不需要额外的关照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