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人水关系是人类在利用当地的水环境获取生存资源、与水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水文化,人水关系的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云南大盈江畔一个傣族村寨项棒寨的考察,分析、研究当地近年来人水关系的变化,田野研究显示,这一村寨早期的人与河流为主体的水环境呈现着一种良性和谐状态,然而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河流权属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人与河流的关系开始朝着非良性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近50年来,当地水文化逐渐丧失,人类对河流过度开发,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水文化的重建,人水关系的良性建构,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相似文献
22.
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晓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5):43-48
本文通过对在当代集中反映日本传统文化与日本人精神的典型的节庆活动———“祭”的文化内涵、变迁以及在当代的价值考察 ,指出了日本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政府行为、民间行为等途径 ,并提出了可资借鉴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3.
本文对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各种方法的测算基础、测算思路及其特征,笔者将其分为六类:简单计算法、国际比较法、生产函数法、总量分解法、两部门(地区)法和其他方法(统计指标比对法、数理与计量经济模型法、综合法)等。在对各类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及评价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应当根据其特点,综合使用各类方法从不同角度测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另外,笔者还认为国家统计部门应当适当考虑学术界的研究需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教育等结构问题应当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人民群众是党依靠和服务的对象,毛泽东同志准确界定了人民群众的范畴,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群众史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28.
今天居住在泰国北部的傣泐人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中国云南迁去的。尽管傣泐人在当地已经居住了数百年,但至今仍然保留着对祖籍地与民族支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通过人们记忆的节日、祖先崇拜和相关的宗教祭祀表达出来并代代相传,形成了对泰国北部地区、祖籍地认同并存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泰国北部一个傣泐人村子的田野考察研究,剖析了当代泰国北部的傣泐人文化认同的微观结构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9.
在外来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源于中国西双版纳而聚居于泰国北部的傣泐人的很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有识之士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与复兴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当地文化发展的一种新现象.曼堤村与曼栋么村通过宗教祭祀、发展传统产业、编写民族刊物等形式来维持民族传统文化,促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族群认同,将传统文化保护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形成了以村寨为主的基层积极主动保护传统文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30.
郑晓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3):92-100+181
长江流域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厚的反映长江多样地域特征的水文化,对流域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今天立足于整个中华文明及国家大战略的视野来审视长江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就可以看出仍然缺乏对于长江水文化系统、整体的认识,缺乏一个能够包容长江各流域段和各支流流域,特别是能反映长江系统性、整体性的水文化概念。长江水文化概念的提出,目的就在于构建起关于长江的水文化系统,使“长江水文化”成为代表长江流域水文化的整体性符号。通过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使长江各流域段和支流流域的水文化整合为一个整体,同时结合当代发展的需要,注入新的文化支撑要素,构建起长江水文化的支撑系统。长江水文化的构建不仅对传承保护长江的水文化遗产有重要价值,对于今天推动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实现长江大保护、流域高质量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