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2篇 |
理论方法论 | 1篇 |
综合类 | 13篇 |
社会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当代的环境问题及其文化背景——云南几个实例的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的文化有直接的关系,然而环境问题的文化因素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产生的本质,同时也必须要通过相关文化的建设,即建立一种结合传统与发展的环境文化作为人与环境之间联系的纽带,是人类化解环境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防范新的环境问题出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2.
郑晓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2)
1999年澳门回归后,随着法律框架下的国家融合,澳门与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及近年来澳门经济的发展,澳门人对中华文化及中国的国家认同得以增强,但与此同时,由于澳门移民所带来的族群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澳门对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融入不断加深,使澳门的文化认同面临着新的一轮整合问题,文化认同更加多极化,并且受到西方文化更为强烈的挑战.这一切直接影响到国家文化在澳门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到澳门从法律框架下的回归到文化意义上的回归这一个国家整合的深层次进程.因此在当前,应当强化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主体性认同. 相似文献
43.
楚地是长江流域早期文化的核心区域,长江决定了水对于这个区域文明起源发展的特殊意义。楚地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现象,这其中包括了对水的崇拜和相关的社会习俗。对水和楚地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理解长江文明,进而理解中华早期文明有重要的意义。楚地有关水文化的记载多不见于传世典籍,而大量记录于简牍帛书中,因此简牍帛书的钩沉不仅可以补充既有文献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中窥管到更为细致可靠的其时社会中水的观念、习俗、行为和治理等,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故而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通过对简帛文献相关记述的梳理,我们也可以看出楚地早期的水文化在特征上和后面的水文化较大的差别在于,当时的人们所关注和实践的水文化总体来说还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也就是对于世界与生命的来源、人类如何获得更强的生育能力和身体机能以延续生命、如何维持人类的生计三个方面,以此形成早期楚地的水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4.
<正>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助力经济发展、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作用。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和改进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为了适应并完成新会计制度提出的新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以便为单位财务资金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加强对国有资产资金的管控力度,避免单位资产违规使用和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出现,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5.
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目前共有25万余人。这里的傣族人民大部分自称“泐”,除此之外与西双版纳傣族相同的“傣泐”还广泛地分布于思茅、缅甸东北部及泰国北部等地区。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西双版纳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灿的民族文化,很多方面成为这个民族的精髓与象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傣族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临着新的选择。这种选择关系到傣族的未来发展。本文拟研究本世纪50年代以来西 相似文献
46.
拓展市场:云南经济发展中一个跨世纪的课题郑晓云郑晓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经营者通过市场获得经营利润,带动生产与产品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进入市场,占有市场往往成为地区乃至国际间经济竞争、政治较量甚至军事斗争的中心或背景。拥... 相似文献
47.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一场新的、迅猛而影响深远的变革。农村生产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冲击着中国农村,它不仅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搞活了农村经济,同时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起到了广泛的影响。地处边疆的少 相似文献
48.
郑晓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处在特定历史与政治环境中的一对关系,这种关系可能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分化和重构.在边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形成与边界的变化,人们在不断进行着国家认同的构建.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历了数十年的曲折历程后,今天二者的融合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但是在当代的开放环境中影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负面因素也不断增多.当代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得以强化,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强盛是主要的驱动力,但是国家主体文化在其中的影响不足,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夯实,甚至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构建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其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企业之间合理的协作和竞争机制等,将改变过去僵化的经济体制,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飞铺平了道路。改革将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它必然能给各民族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改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