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刘四伏、冶八个领导的西进余部斗争是迄今河湟起义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挖掘和梳理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对刘四伏、冶八个余部的来源和西进祁连山、阿尔金山的路线及主要战事作了细致考索.西进掀起了河湟起义后期斗争的高潮.对于西进路上战与抚的关系,要辩证对待,不能将受抚一概斥为投降行为.  相似文献   
12.
塞外蒙汉杂居格局的形成与蒙汉双向文化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及民国时期,随着塞外移民的展开,内蒙古汉族人口大幅上升,形成与蒙古族交错杂居的格局.在长期的近距离交往中,蒙汉两族在语言、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领域出现大量的相互采借与彼此融合现象.蒙汉双向文化吸收体现出阶段性、渐次性、复合性、民族性和适应性五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北麓裕固族地区由军事管辖转为行政管辖,由部落制改为县乡制,跨越两个时代、费时12年(1942-1954)才最后完成,可谓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改制"。围绕裕固族地区由谁管辖这一主题,裕、汉两族及张掖、高台、临泽三县反复争持,致使改制方案一改再改,久拖不决。究其原因,裕固族地区和河西各县分区对应的地缘关系、省府及专署不重权威的朝令夕改皆有其责,但主要原因是既定的县辖方案无法满足裕固族团结自治的特殊要求,致使任何一种县辖方案都缺乏稳定性。1954年,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通过正确区分裕、汉两类意见的不同及其主次关系,落实裕固族的自治权利,建立自治县,才彻底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发生机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发生机制问题闫天灵张树青宗教作为历时最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广的一种社会现象,并没有因为科学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发展而在现代生活中沉寂下去,反而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在继续作用于个人和社会,使现代宗教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民族形成问题及民族定义再论闫天灵民族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民族本质属性的准确揭示。民族的本质属性是由民族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它决定民族是其自身而非其他任何范畴。民族的产生和存在原因是民族本质属性的主要内容。因此,要获得正确的民族定义,首先要对民族的...  相似文献   
16.
麦力干部属于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是清初活跃在青海祁连一带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本文通过对《秦边纪略》的再研究,对麦力干部的牧地范围作了初步界定。进而对“大通河源”及“三角城”两个重要历史地理概念进行考辨,认为《秦边纪略》所说的“大通河源”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永安盆地和浩门盆地。三角城是麦力干部的辖区之一,不是其政治中枢所在。三角城居住的是反清起义失败后逃入麦力干部的一批回族官兵,今门源旱台乡红山三角城乃其遗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时期内蒙古的汉族移民活动为研究对象 ,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 ,对支撑汉族和平移居及蒙汉关系平稳展开的深层机制进行集中考察 ,提出 :农耕对游牧的经济补充是联结蒙汉关系的内在基础 ;客居依附效应与私人友情是突破族际分界的关键环节 ;利益双赢机制则构成推动蒙汉互动、有效释缓紧张的稳固力量。而清朝对蒙古族游牧业的持久保护政策 ,则将移民冲击控制在一个蒙古族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及民国时期,以河西走廊为主源地的汉族移民不断向祁连山北麓藏族、裕固族地区迁居,开辟出哈溪滩、马蹄寺、红湾寺等大片农区,并形成汉族人数占多数的局面.熟人交易、代牧情谊、工匠媒介、农牧互补、开垦自救等因素对移民展开起了支撑作用.移民期间,发生了"入族藏"和"随裕固"这一特殊民族现象,族别改易与民族同化相分离,凸现了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和民族边界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