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312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众所共知,邓小平同志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针对凡事问姓“资”还是姓“社”的错误倾向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我国思想解放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指导各方面工作的一个根本性依据和方针。可以说,目前关于“资”“社”问题的争论已没有多少市场了。但在我们教育界,这确是一个很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方面,“资”“社”之争还甚为严重。这不能不说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滞后于现实,偏离思想解放轨道,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一种错误倾向,对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2.
智慧是人类文明精华的产物,智慧的行为往往能够利于人们找准自我定位,修正人生方向,提升生活品质,消弭人际冲突,增进社会和谐。纵观中西智慧意涵的演变历程,西方文化传统对智慧的定义侧重于逻辑思维的判断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意涵在于价值取向上偏重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把道德视为人生和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中西智慧意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发展规律,如果从价值论的角度去观照,或能挖掘更多启迪我们深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23.
当前高教界尤其是高师院校在论及高教改革时,往往过分强调教育体制、学制、教学管理、招生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及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培养创造型教师是新时期高师院校的核心问题.体制改革、招生分配等制度的改革固然重要,但若不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仍然不能保证培养出好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师院校的改革核心在于培养创造型教师.其他改革都应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24.
古代蒙古生态保护法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 ,他们利用草原饲草资源从事畜牧业生产 ;冬春季节 ,他们又以狩猎业为辅作食物补充。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 ,早在习惯法时代 ,他们就非常重视草原的生态保护。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蒙古族奴隶主贵族和后来的封建统治者 ,继承、增补和发展了古代蒙古族的“约孙”(yusun习惯法 ) ,把草原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古代蒙古族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给我们极大启示 ,蒙古民族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25.
看完《顺溜》后,小宝动不动就说"屁",很明显,他是故意学里面的人说话。平常我听了就笑笑,也没说什么。我的暧昧态度导致他愈演愈烈,三句话里至少有一句要缀上"屁"字。那天,我实在生气了,就大声地斥责他。可是宝爸来了一句:"这个妈妈总是反复无常"这句话迅速点燃了我的  相似文献   
26.
中共六大在探索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工农群众主体地位的巩固和能动作用的发挥,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政权建设中的群众思想。其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形成了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潜能为推动政权建设的内生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为政权建设的着力点;始终坚持群众思想、践行群众路线为政权建设的根本路线方针等为主体内容的群众思想,对当代政权建设中的群众路线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次仁罗布小说刻画西藏各类人物,并将道德情感和伦理意识作为人物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产生的主要依据,从不同侧面呈现小说人物的生活处境与伦理意识,而且将主题指向宽容与至善的伦理追求,使文本体现出强烈的伦理意味。  相似文献   
28.
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组织内信任对大学教师沉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大学教师对组织的信任与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漠视性沉默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大学教师对上级的信任与防御性沉默和漠视性沉默呈显著性负相关,与默许性沉默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大学教师对同事的信任与漠视性沉默呈显著性负相关,与默许沉默和防御性沉默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教师沉默行为和组织内信任之间存在着显著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29.
"礼"是制度、仪式、规范、品质,是秩序与和谐,是维护古代道德规范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秩序和人之为人的精神和风貌,又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社会风尚。"礼"在治国理政中具有枢纽价值;其内在动力是"乐"。礼的实行要遵循"道"的运行,而"礼"的本质,则是彰显"道"的精神。"礼"是人禽之辨的标志;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创造性地转化儒家礼治的思想价值应该从以下若干方面入手: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儒学礼义(仪)可以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治国理政、淳化社会风尚提供历史智慧;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根据正义原则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来变革礼义(仪)文化;要给儒家的"礼"注入主体性,建构法权人格,使人有尊严地生活;儒学"以仁为人之安宅,以义为人之正路"价值和以"敬"和诚信的礼义内蕴可以用来消解西方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构建以"我们为中心"的道德和利益一致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且结构复杂的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克服中国元素少、只注重文献诠释而忽视对"活着"的传统的考察等倾向。儒学价值的当代转换及其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注重从文本到现实,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的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脉络,使理论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继承和弘扬儒学的道德自觉等精华,要以确立现代法权人格为前提,凝练核心价值观应着力于人格的修养与社会正义的互动,儒学传统中的仁爱、和谐、责任、自强等理念可以与公正、民主、信用等价值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