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南宋时期,江南城市的工商业形态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官营商业和民营商业,流通商业、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的互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商业和商品流通体系;手工业生产的主体由官营转向民营,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城市产业结构与城乡经济关系;服务业开始从工商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这些都意味着江南城市已由单纯的商品消费地转变为集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的商品经济中心,从中可以进一步明了此期城市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42.
宋代两淅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和草市、镇的大量兴起,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两级市场网络,并与发达的城市市场结合,进而形成了区域性多层次的等级市场体系.但宋代两浙路农村市场的发展又是有限的,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43.
吐鲁番学研究和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学是对吐鲁番这一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护、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滥觞于清代中叶 ,近代以后研究工作有了较大发展 ,并成为国际显学。本文回顾了吐鲁番学研究的历程 ,并展望了它在新世纪的发展  相似文献   
44.
敦煌吐鲁番学,是研究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保存下来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大量的历史文书、石窟艺术、古城遗址、古墓葬及其器物等等,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形象、具体的内容和精神。透过先民们世代创造的这些历史文明的遗存,今天仍能使人感到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历史上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保守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有过寻觅、吸收新文化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历史。两汉时期向西域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凿与形成;唐宋以来海上交通的繁盛,都反映了本民族对异域文化的渴求。从西周的《穆天子传》到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到明代的《殊域周咨录》,无一不反映先民们对域外世界寻觅的实践和认识。民族的这种求发展的渴求,曾掀起过一股又一股吸取域外文化的新浪潮。敦煌、吐鲁番文化正是中国中世纪这种浪潮中浮现出来的花朵。  相似文献   
45.
南宋时期,随着市民贫困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城市社会救助问题进一步引起官方的重视,其救助类型有面向贫民和穷民的预防性救助、面向灾荒民众的补救性救助、面向特定群体的补偿性救助,救助机构有综合性和专门性之分,救助形式和方法有无偿、有偿、放免、收养、资助等。与传统荒政的既有模式相比,南宋城市的官方救助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行为的规范性等特点,但就其体制而言是不成熟的,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局限。  相似文献   
46.
南宋时期,乡村集市的发展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一方面,期日市和常设市日益成为集市活动的重要形式,表明市场水平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主题市场的大量出现,夜市的活跃,贸易活动的开放性,反映出集市内在结构和运作方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以集市网络为载体的农村初级市场快速成长,进而引发农村经济的一系列变化.但南宋农村集市贸易的兴盛,本质上属于小农经济的一种自我调节,而不是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7.
两宋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面向城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其中,官方救助主要有预防性、补救性、补偿性三种,救助对象包括普遍贫困居民和特殊穷困群体,救助方式有赈济、赈贷、收养、放免、资助等.民间救助主要有社区救助和同业救助,施行救助主体包括士人、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救助内容主要集中于饥寒救济.相对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新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8.
试论会稽郡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稽,向为历史名郡,在那里发现的母系时代之“河姆渡文化”,堪与中原“半坡文化”相媲美。春秋末期,吴越政权崛起于此地,曾先后一度争霸中原。秦汉以降,会稽本是扬州望郡之一,但因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偏于黄河流域,会稽的地位似乎无足轻重,或以为它与扬州各地相类似,“数百千里夹  相似文献   
49.
陈国灿 《西域研究》2016,(4):1-6,141
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既有汉文契约,又有吐蕃文契约,研究者对其地支纪年多任意推定。本文以P.T.1297敦煌永寿寺文书为基础,论证了在公元832年吐蕃统治当局有过立契须用吐蕃文书写的命令,此后的契约都是吐蕃文契,以此为标尺,对已有的定年推断须要作出重新的审订。  相似文献   
50.
唐安西四镇中"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西四镇的称谓,自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后,就已出现。此后,曾三次陷落于吐蕃,四镇三失三复的重要教训是,要保持对四镇的稳定统治,必须要派驻足够的兵力驻防才有保障。长寿二年(693年)朝廷决定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此后,在安西四镇之下,又增设了许多二级军镇,除碎叶镇外,还有如拨换镇、通海镇、葱岭镇等。于阗镇下增置有坎城、兰城、胡弩、固城、吉良等五个二级镇,在于阗镇内诸州,还设置了州级军镇,如六城质逻州的杰谢镇,还有安夫镇,实为三级军镇,玉河军、箫乡军,也可能属于阗镇辖下的军镇名。在于阗镇内设置如此众多的军镇,主要是为了对抗吐蕃对于阗、进而对四镇的进犯。众多新军镇的建置,是唐安西都护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唐对西域统治由不稳定走向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