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作为日本民俗学创始人的柳田国男 ,主张“学问救世”,追求实证、追求真正科学的学问。其先祖观体现在一方面依恋“家”这个观念 ,另一方面不断寻找能起家族作用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2.
魂瓶、钱树是在长江流域的汉晋墓葬中颇为习见的随葬物品,它们亦仙亦佛,亦圣亦俗,造型怪异,寓意迷离,其文化隐义与风俗功用至今少见可信的破译,已成为一个待解的千年之谜。  相似文献   
13.
炎帝神话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帝神农氏作为农业的恩祖,是神、巫、人的统一。炎帝神话透过人身牛首的形象、养命不死的情结和创造与治世的业绩,传导出延命乐生的农耕文化基调以及对部族首领和文化英雄道德与业绩的褒美,对族祖、业祖、国祖的敬仰与爱戴。当今海内外的中国人犹以“炎黄子孙”的自谓而自豪,反映出神话情结的持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间维系着相互认同的神缘关系,作为民间宗教现象,妈祖信仰归属俗信的范畴,它不仅对宗教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具有和平统一、卫国守土、世界和谐、繁荣发展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保存下为人类所创造的远古宇宙图式的印迹,即把宇宙的部分或整体与某种动物视为一体的古奥玄想。根据古人的理解,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死的东西:环绕人类的一切——树木、石头、河流、形形色色的物体及现象,全都充满着生机,赋有意志、智慧和情感,万物都有灵性。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首先被投射到动物身上,先民不是简单地赋予了它们人的特质,而是把它们放到了高于自己的地位上,认为它们具有非凡的威力和超自然的性质。因此,处于原始宗教氛围中的野兽在初民的世界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俗应用的主体与对象涉及应用者、应用源、应用场等基本要素。应用者作为应用的主体,是客观世界的认识者、适应者和改造者;应用源和应用场作为应用的客体,前者属应用的对象,后者为应用的空间。三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其矛盾运动和内在规律成为文化哲学与应用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乡野道教作为流布于乡野间的非宫观、非正统的道教形态,具有突出的俗用性质和亟待建构的研究体系。它表现出“隐而不灭,散而不亡”的特征,在未来将随民间信仰与民间风俗而传习、衍生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园林建筑作为景观建设最重要的方面,以叠山、理水、造屋、铺路和莳花、植木展现着传统的抱合自然的哲学观和入世乐生的民俗观。园林建筑的民俗观主要表现为:刚柔相济,阴阳和顺;时空流动,内外交通;除凶纳吉,入世乐生;统一变化,彰显个性。园林建筑的民俗观借助建筑构件、门窗雕饰、脊饰瓦饰、花木配置、花街图案、山岛设置、神话传说,以及对景、借景等手法而得到象征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变迁既表现为具象外显的形态变化 ,又表现为抽象潜在的结构调整 ,可从主体空间的流动、民俗事象的更新和生活需要的增长去认识。为把握当代民俗生活的变迁 ,需要提出“主体与时空流动论”、“民俗中心转移论”、“传统与现代磨合论”等新论 ,以发展中国民俗学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十朝古都的文化积淀和五方杂处的人口历史,使南京人的性格和民俗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崇文重教、朗健率直、豁达包容、重义轻利、质朴敦厚.南京民俗作为乡土史志的资料,城市文化的符号,地域性格的窗口和发展再创的基石而显现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