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阅微草堂笔记》对于儒释道三教的态度 ,总的来说比较宽容 ,作者对各教中符合传统道德伦理的内容表示肯定 ,批评了与此不相适应或有所抵牾的内容 ,作者看重的是宗教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 ,因此奉儒教为至尊 ,以佛教和道教为其补充 ,但决不排斥和贬低佛教和道教。  相似文献   
22.
《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驳杂的笔记小说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记录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时 ,作品有许多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描述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原因并提供了调适亚健康状况的对策。在伦理宣教的同时 ,以非专业医者的身份为祖国中医药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23.
《阅微草堂笔记》中艺术形象的文化底蕴韩希明清代纪购的《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阅微》)以极为简炼的笔触,勾勒出许多艺术形象,其中正面鬼狐形象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群体。这些鬼狐形象曲折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各种思想、各种事物爱憎褒贬的主观评...  相似文献   
24.
中国古代市井题材小说,对作品人物得病原因的判断及其诊疗对策的描述透露出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道德评价,展示了民族精神传统的形成痕迹。文章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描述,探讨了作品中的疾病观所体现的思想价值,特别是与古代儒学文化、宗教的关系,同时对其思想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5.
文章概括了《聊斋志异》中悲剧性结局的柔弱女子的 4种生存环境 ,一是丧失劳动权 ;二是女性丧失管理权和财产权 ;第 3种情况是在婚姻中没有自主权 ;第 4种状况是女性的心理优势逐渐弱化乃至丧失。  相似文献   
26.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在明清小说中多有描述,主要集中在世情小说,其他种类诸如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中则极为少见;长篇世情小说较多,短篇小说除了专门描写的之外较少;"三言"中较多,"二拍"中则较少;在叙述人情往来、享乐时较多,其他叙事场景较少。在作品中,有的是直接指称,有的则用了别称,有的虽未明确指称,但根据作品的描述能够确认,还有的并未直接指认,但根据作品的记载已经能够了解到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的则能够帮助读者确定作者所反映的时代。明清小说没有真正意义上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作品,因而有关传统手工工艺的描述难觅踪影,能够表现此类内容作为某种特定心理的物化形式见于人情往来或各种类型的集会场合。江苏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熟期大多在明清时代,从明清小说中寻求启示,对于加强对它们的保护、挽救、保存、调研,从而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指出,喜剧现象不是自然界的,而只是人类的,在无权的和植物的世界里不可能有喜剧。再美的风景不会引人发笑,只有生命的活动才有喜剧产生的可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人们处理各种事清的时候,由于违背了生活常规,存在着内容和形式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被作者暴露出来,加以强调渲染,便给作品抹上了浓重的喜剧色彩。蒲松龄和李渔是明清时代卓有成就的小说家。《聊斋志异》和李渔的短篇小说集《连城壁》、(十二楼》的许多篇章都闪烁着浓郁的喜剧色彩。在人物形象刻划和表现手法这两方面,这两位不同时期的作者却有着…  相似文献   
28.
《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新疆风情和奇闻轶事,还间接描写了清廷对新疆几次大的征战,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清廷对新疆的民族治理政策,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观和道德观,也为清史研究和新疆史志研究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29.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文言志怪小说中的艺术瑰宝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容 :如将人体疾病与道德品行相联系 ,体现了“天人感应”说 ;在辑录奇闻佚事、发表个人见解的同时 ,也载录了许多奇异药方 ;认为医者不同于普通人群 ,因而对一些不合格医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将有关的医学文化内容作为自己作品的生活素材 ,服从于自己的创作宗旨 ;以医学文化内容作为结构作品的重要元素 ,阐述自己的思想 ,显示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