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6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93篇
管理学   349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36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36篇
丛书文集   1048篇
理论方法论   328篇
综合类   5719篇
社会学   230篇
统计学   18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507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564篇
  2008年   575篇
  2007年   595篇
  2006年   585篇
  2005年   571篇
  2004年   461篇
  2003年   417篇
  2002年   510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91.
Research on domestically violent men typically takes an oppositional logic of gender. While the significance of class in researching domestically violent men is identified, class and gender are often treated as separate entities that do not complicate each other. Drawing upon group observation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paper identifies how intersections of class and gender manifest in the counselling experiences of domestically violent Taiwanese men. From a Bourdieusian feminist analysis, the authors analyse (1) how class distinctions serve to (re)produce gendered hierarchy; (2) how contradictory experiences of gender reveal a rel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class; and (3) how the gendered nature of domestically violent men is inscribed with a meaning of (working) class specificity for maintaining middle‐class ‘purity’. In analysing men's multiple and conflicting experience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on domestically violent men by showing how class and gender are actively constructed and not produced in a monolithic/invariant way.  相似文献   
292.
何文炯  洪蕾 《学术研究》2012,(7):38-45,159,160
近几年,许多地区积极探索实施高龄津贴制度,目前已有14个省份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各地的探索提高了本地区高龄老人的保障和福利水平,但高龄津贴在不同地区的制度定位、政策目标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且各地政策差异较大,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老年保障各项目分工清晰并实施到位之后,高龄津贴制度应当逐步定位于"尊老、共享",即让高龄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93.
谈及近十年来我国在发达城市大力推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很容易联想到已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的英国社区照顾,然而,本文并没有采取同类比较的手法去启发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是从西方学界对英国社区照顾近二十年来的争议与探讨着手,重点引入批判老年社会工作方法,对我国为老服务的输送环节在批判视域下做出更好的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294.
习俗有道德习俗与非道德习俗之分。道德习俗对人德性生成有巨大影响。这样,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在改变道德习俗,其中,学校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是改变学校的道德习俗;家庭和社会生活德育的最佳切入路径是改变本国、本地区的道德习俗。  相似文献   
295.
程雁雷  宋宏 《学术界》2012,(2):16-28
The academic community now increasingly appeals for and researches on optimizing Culture Industry Legislation in China,but scholars are debating 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The paper w ill be focused on the necessity,purpose of adjustment,feasibility,design and some other aw areness issues and propose some relevant view points. ( 1) Culture Industry Legislation has many draw - backs and lags behind the grow th,so w e should accelerate the progres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2) the purpose of legislation is to manage and regulate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culture  相似文献   
296.
牛润珍 《河北学刊》2012,32(1):51-56
陈垣和陈寅恪合称“史学二陈”.这一称谓产生于1950年代初.而“二陈”现象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二陈”在学术上均重视目录学、年代学,善以文字学治史,均在宗教史、蒙元史、明清史方面有重要建树,不仅在史学研究方面有诸多相同点,又相互交流,商榷学术,彼此影响.晚年在政治思想上虽有异趣,但在学术上追求“实事求是”的目标是一致的,殊途同归.“史学二陈”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最具魅力的现象之一,宜用学术眼光解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97.
清廷守旧派对义和团迷信的认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河北学刊》2012,32(1):195-198
庚子年,以慈禧为首的清廷守旧派因在"废立"等问题上与西方列强产生积怨,欲借助义和团仇洋排外,在八国联军入侵的形势下,对义和团"神道灭洋"不仅表示认可,且欲加以利用。清廷守旧派认可、利用义和团迷信,引起其他官绅阶层的坚决反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统治危机因"庚子事变"而加剧的状况。  相似文献   
298.
刚柔并济、礼乐相须、仁义相成、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劳逸相参等命题,共同构成了《五经正义》礼仁之治施政方略的主要内容,相关政治范畴也构成阴阳互补、刚柔并济的关系。这就在维护尊卑贵贱的前提下,以张扬"仁义"的形式,囊括了包括刚克、猛政、严刑、役使在内的各种统治手段,并为政策选择上的灵活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评说儒家的"仁政"、"合和"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否则就难免导出皮毛之论。  相似文献   
299.
基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政府支出与有效率公共政策间的低相关性及民主赤字的风险性三大前提,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按照绩效标准或结果导向标准进行政府治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的政府运营机制,则还需依赖建立并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为此,首先探讨当前各国地方政府治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阐释对地方政府建构绩效评价制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英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中最佳价值体制的内涵及运作方式,总结其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在进行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00.
榆中青城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当地旅游发展的现状是规划完善,但建设滞后;宣传力度有限,品牌效益不明显;基础条件落后。其可持续的发展有待于品牌形象的确立,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区域联合互动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