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751篇
  免费   11802篇
  国内免费   2559篇
管理学   30144篇
劳动科学   170篇
民族学   3235篇
人才学   70篇
人口学   13871篇
丛书文集   22602篇
理论方法论   18737篇
综合类   135366篇
社会学   57114篇
统计学   27803篇
  2024年   643篇
  2023年   2385篇
  2022年   5213篇
  2021年   6806篇
  2020年   6386篇
  2019年   6216篇
  2018年   6890篇
  2017年   9106篇
  2016年   6964篇
  2015年   7320篇
  2014年   11313篇
  2013年   27326篇
  2012年   16506篇
  2011年   18458篇
  2010年   18379篇
  2009年   18529篇
  2008年   19124篇
  2007年   19399篇
  2006年   18301篇
  2005年   15750篇
  2004年   11263篇
  2003年   8040篇
  2002年   8419篇
  2001年   7613篇
  2000年   4760篇
  1999年   3015篇
  1998年   2119篇
  1997年   1825篇
  1996年   1693篇
  1995年   1506篇
  1994年   1425篇
  1993年   1177篇
  1992年   1230篇
  1991年   1120篇
  1990年   1083篇
  1989年   921篇
  1988年   900篇
  1987年   808篇
  1986年   752篇
  1985年   838篇
  1984年   828篇
  1983年   780篇
  1982年   665篇
  1981年   607篇
  1980年   530篇
  1979年   577篇
  1978年   509篇
  1977年   426篇
  1976年   421篇
  1975年   38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31.
文章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探讨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高了农民创业概率1.67%.使用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内生性进行弱化后,上述结果仍旧稳健.并且发现异质性外出务工经历中,企业务工经历对创业行为并无显著影响,而自由工作、个体工商户等非企业工作经历则显著提升了农民创业概率,这为不同类型的外出务工经历对创业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打开了外出务工经历的"黑匣子".对外出务工影响创业的机制进一步探讨发现,外出务工经历会通过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渠道提高农户创业概率,而创业动机并非其影响机制.同时,文章发现,互联网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与外出务工具有类似的功能,对外出务工经历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最后,文章研究表明外出务工经历对本地创业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外地创业的影响则不显著;相较于雇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历对自雇创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2.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3.
信息社会的本质是能够产生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信息流是解构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关键,也是个人信息法律关系产生的直接动力.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主流构造分别以信息自决、隐私和人格权益为基础,其中,国家利益成为个人信息法律关系构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三种构造模式分别体现出个人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由于利益平衡体现出的幸存者偏差效应,个人信息法律关系的构造以主体场域信息自治为中心,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4.
城市需要足够的韧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统筹规划城市韧性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TOPSIS熵权法模型测度2011-2018年期间安徽省各地级市韧性评价值,构建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安徽各城市韧性演化情况.安徽16个地级市的平均韧性水平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暂不存在区域间城市韧性发展不平衡问题.结合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安徽各城市应不断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增强城市在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35.
数字孪生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孪生是近年来从概念提出到实践应用快速发展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实时互动沟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将深刻变革世界,也必将深远塑造人本身,亟需在哲学层面对其本质、优势及其局限性等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数字孪生是有"限定"的实在和人类意志的外化,是主体认识世界的思维和实践工具;数字孪生在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应对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扩展人类经验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同时,数字孪生技术在其思维模式、具有强计算主义倾向以及可能形成数字"座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6.
37.

The reasons for and against composite indicators are briefly reviewed, as well as the available theories for their construction. After noting the strong normative dimension of these measures—which ultimately aim to ‘tell a story’, e.g. to promote the social discovery of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we inquire whether a less partisan use of a composite indicator can be proposed by allowing more latitude in the framing of its construction. We thus explore whether a composite indicator can be built to tell ‘more than one story’ and test this in practical contexts. These include measures used in convergence analysis in the field of cohesion policies and a recent case involving the World Bank’s Doing Business Index. Our experiments are built to imagine different constituencies and stakeholders who agree on the use of evidence and of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while differ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at is relevant and vital.

  相似文献   
38.
鸿是我国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意象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苏轼在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在他的词作中把传统的鸿意象与自己的独特个性结合起来赋予了这个意象更为深广的感情生发空间。  相似文献   
39.
Abusive supervision in the workplace has been shown to have important direct consequence in work and work relationship, and also indirect consequences to workers’ well-being and relationships outside work. Consequence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have not been studied among migrant workers whose status in the host country of work is dependent on maintaining the work con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busive supervision in 247 Filipino migrant workers in Macau, who hold temporary work contracts and work visas to engage in various low-skilled work (e.g., domestic helper, security guard, etc.). The study tests a model representing the indirect consequence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on the self-esteem and acculturation ori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particular, on the tendency to reject their heritage culture in their attempt to acculturate in the host country. Medi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busive supervisory perceptions led to lower self-esteem (b = ?.19), which in turn relates to tendency to reject their heritage culture as part of acculturation (b = ?.45) [indirect effect = .08, 90 % CI .04, .15]. The rejection of heritage culture is interpreted as a coping response to the negative indirect consequences of abusive supervision perceptions that may be partly attributed to being a migrant Filipino worker.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how the accultu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reflects aspects of their well-being that may be adversely affected by vocational-related stress in the host country.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