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81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276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588篇
社会学   59篇
统计学   5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本文对伟人毛泽东的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进行了阐述,进而论述了毛泽东的编辑品格: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一丝不苟,求真求善;虚怀若谷,严谨治学;关心读者,敬重事业.  相似文献   
962.
从家庭的角度去考察和表现妇女多彩的生活,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这些以妇女问题为题材的作品里,有一群令人讨厌的特殊人物:妒妇。作者是要借以宣扬“妇道”,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妇女已经完全沦为了男人的附庸。但蒲松龄也对女子的“悍”和“妒”,以及男人的纳妾表示理解。蒲氏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思家庭矛盾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63.
在中国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领域内,尤其是对元明清文学的研究,往往不恰当地过分强调了宋元、明清在改朝换代之际遗民及作品的积极因素,而相应的忽视了这些作家和作品固有的陈腐的封建观念,即对垂死的旧王朝的愚忠。因此,也就  相似文献   
964.
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检验,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但是,学术期刊在走向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二者则会产生一定的矛盾性;经过一段适应过程以后,二者又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构成统一性。  相似文献   
965.
十九世纪以来,许多人都在研究社会主义,然而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实践,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蜂拥似的出现,其势凶猛,不可一世,认真考察一下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具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66.
萧红的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因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并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萧红热”,一些专家学者并称之为“萧红现象”.研究萧红小说的美学特征,对弘扬中国优秀的现代文学,繁荣中国当代文学,可以说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967.
人们由实践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按照认识机制的不同和认识程度的高低,应该分为几个基本的认识阶段?对此,我国哲学界近年的讨论意见纷纭,各言其是。大体可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是“两阶段”论,即第一阶段为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理性—实践”。另一种是“三阶段”论,但具体分法又各不相一。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知性—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直觉认识、理性认识”,写成等式是“实践—感性—直觉—理性—实践”;有的主张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检验与发展认识”,写成  相似文献   
968.
无论在元人杂剧中或在明人传奇中,都时常有于整套正曲之外,由主唱的角色以外之杂色加唱一二支或更多一些的小曲。元杂剧中此类套外小曲,大抵也还是北曲的曲牌,但必与该折套曲不属同一宫调,而且基本上都是放在套曲之前或后,也就是在折首或折尾,殊不致惑乱正曲大套的统一性与完整性。  相似文献   
969.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基本实践之中的有规律的过程。 劳动是人类审美认识的起点。经过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产生了人类社会的最初组织形式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向自然界索取直接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当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最初的满足物质需求的生产劳动中,原始人类就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为了使主观目的合乎客观规律,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他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某些属性及其联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种实践…  相似文献   
970.
我们宝鸡师范学院建立周秦文化研究中心,是想通过它使周秦文化研究逐步发展成为我院,乃至陕西、在全国能站得住脚的一个重点学科.提出这样一个发展目标是有客观根据的.因为宝鸡在研究周秦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就年纪而言,周、秦在宝鸡的时间长.周史,有2100多年。从姜螈生后稷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