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0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正2014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办走访调研时,结合自身多年亲身经历,对党委办公厅(室)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作用进行了准确定位,并对中办工作提出5点希望,也就是"五个坚持"。这"五个坚持"涵盖了政治、思想、业务、作风、纪律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对进一步做好党委办公厅(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42.
"与鲁迅相遇"是莫言小说继承中国化叙事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鲁迅,莫言获得了重要启示。"吃人"的主题、"看客"的发展与深化以及对乡土小说的超越,构成了莫言对鲁迅传统继承与创新的诸多方面。同样地,它也包含着新文学传统的世纪对话,对当代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3.
中国浪漫派新诗,从它的产生之日起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因此,中国的浪漫派新诗不仅是一个文学话题,也是一个政治话题。一方面,中国的浪漫派新诗能够对社会现状做出及时迅速的反映,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中国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使它在一定时期政治性超过了文学性,曾一度沦为社会宣传和革命斗争的工具以及现实主义的附庸。从它的产生、发展到今天对它的反思和重新定位,中国浪漫派新诗所带有的政治烙印是无法磨灭的。  相似文献   
44.
毕淑敏文艺思想的基础是真实,真实性是毕淑敏文艺思想和文学活动的支柱。从毕淑敏对真实性的追求、表现和局限几方面解析毕淑敏的真实观,可以深化对毕淑敏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45.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主要目的是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6.
张立群 《职业》2018,(18):114-115
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国技术员学校的招生培训情况,并在实训设备开发和实训室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刻探讨。在借鉴学习德国双元制的同时,反思中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7.
诗人兼学者的郑敏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新诗传统等一系列话题的言论,曾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这些言论不但与所谓"文化保守主义'有关,另一方面,这些言论的出现也必然反映720世纪90年代文化普遍陷入反思的历史语境.结合郑敏言论,从心态角度切入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期望对20世纪90年代新诗论争乃至新诗的诸多历史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研讨.  相似文献   
48.
新时期诗歌是目前诗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不断产生论争的诗学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无论在分期和潮流演进上都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从"演进"的角度切入新时期诗歌的研究过程,并相继通过分期与命名上的确定和艺术演进上的四大方面特征来重新审视近20年来的诗歌潮流,并以一种贯通整合的方式,在不断澄清史实和整体把握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内部规律的前提下,解决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构建高校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推进高校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七个结合"上下功夫,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在高校扎实开展提供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50.
作为自先锋文学开始就为文坛所瞩目的作家,苏童与毕飞宇虽分属于20世纪80和90年代的文学阶段,但两者在诸多方面的共同之处,决定了他们可以作为考察自先锋文学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代表作家。在考察两者生存空间与创作历程之后,如何介入历史叙事、展现创作技巧和写作题材,以及适应为时代而进行写作的转变,构成了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并产生了证诸文学历史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