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落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够深入,还存在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产业开发拓展面窄等一系列问题,应通过转变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实行考核评价制度、开拓产业发展新思路等措施,推动后勤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2.
当代语言生活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新词语增多 ,包括旧词新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心理 ,语言的变化说明社会生活在变 ,人们的心理在变。  相似文献   
33.
张金梅 《阴山学刊》2003,16(6):40-42
中国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古代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以“一”求“多”的形式美创造规 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并与时俱进,规约着当今的戏曲改革。  相似文献   
34.
“义法”一词源自墨子,具有形而上的方法论意义.“《春秋》义法”指孔子笔削《春秋》时所制定的义例与行文之法,尹洙、欧阳修率先师法而作古文,方苞则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实现了由“《春秋》义法”到“古文义法”的理论转换,将“《春秋》义法”移植于古文批评,赋予其“言有物、言有序”的“义法批评”以广阔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且“古文义法”与“《春秋》义法”休戚融通.  相似文献   
35.
张金梅(以下简称张):曹老师,您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就掀起了一股“读经热”。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国内出现“读经热”的原因何在?曹顺庆(以下简称曹):所谓的“读经热,”又称之为“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会在国内出现“读经热,”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文化转折。近、现代之交,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产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与中国文学一样,在西方文化夹带着政治、经济优势强行冲向中国之时,中国文化也被迫“大河改道,”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告别了传统文化。这种“改道…  相似文献   
36.
虚静具有两个特定的心理层面一是虚静之心的形成,要求忘物、忘我,它指称一种倍受推崇的审美心态;一是虚静之心的外射,表现为专注性、内视性、消融性,它意指三种相连的幻化境界主体物化-客体人化-物我为一.将这种审美心态、审美境界扩大到整个现实人生,虚静成为中国古人安身立命的一种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37.
内蒙古西部方音的音韵、声调、发音方式和大量入声字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内蒙古二人台的用韵、旋律和行腔特征,从而使内蒙古二人台具有草原文化内涵,内蒙古二人台也因而成为草原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38.
张金梅 《阴山学刊》2010,(6):37-40,70
"属辞比事"是《春秋》之教,也是《春秋》笔法。"属辞"指属合、联属文辞,"比事"指比类、比次事实。《春秋》讲究遣词造句,且善于综合比次史事,而其最终目的乃是体现史义,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取舍、详略和缀辞来惩恶劝善。《春秋》之"属辞比事"经《左传》、《史记》发扬光大后,泛指撰文记事的一种标准方法,既适合于修纂史书,也应用于文学创作,是中国文章学的一种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39.
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确立,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界的热门话题。文章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内涵、研究综述以及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举措进一步构建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0.
作为《春秋》笔法的直笔传统,“书法不隐”包含据礼直书和据事直书两种,而《左传》是“书法不隐”由“据礼直书”向“据事直书”的过渡。《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实录”和曲笔,前者指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后者指寓主于客、寓论断于序事、侧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