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时效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颁布的第一个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中就有有关时效制度的规定:“占有土地的时效为二年,其余一切物品则为一年”。根据法律后果的不同,时效制度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失时效两种。前者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期间而取得某种民事权利的制度;后者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期间而丧失某种民事权利的制度。受《苏俄民法典》影响,我国《民法通则》只规定了诉讼时效(消失时效),未规定取得时效(占有时效)。本文拟就取得时效制度,谈谈其含义及在我国民法中设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取得时效(即占有…  相似文献   
52.
1978:“拨乱反正”中围绕鲁迅的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结束之后的"拨乱反正"之际,围绕鲁迅曾经发生过一场纷争。矛盾的双方在历史风雨中离去的时间不同,归来的时间也不同,时间差造就了优势与劣势。捷足先登者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重写文学史,而已经去世和迟迟未归者的同情者却不能认可。双方的争论既包含着历史的恩怨,也体现着时代的矛盾。  相似文献   
53.
1928~1929:新文化运动的两场保天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20年代末的中国文坛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鲁迅等人与“革命文学”倡导者之间的冲突;一是胡适等人与新生的国家权力之间的冲突。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叙述的政治视角,胡适和鲁迅往往被分别置入不同的阵营,因而这两件大事也在阶级论的目光下获得了教科书上一再重复的解释。但是,只要超越唯阶级论的狭隘视角而以现代知识分子自己的目光看取这段历史,就不难看到,它是现代知识分子在新文化面临严重威胁时进行的两场保卫战。鲁迅和胡适在不同的战场上,却共同守护着五四新文化和现代知识分子的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54.
1955:胡风案中的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年对胡风的批判中,鲁迅成了一个缺席的被批判者。但时代作出了富于智慧的选择:清除胡风而保留了鲁迅。把鲁迅与胡风区别开来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成功地把鲁迅从胡风案中解脱了出来,却在事实上使鲁迅遭到了阉割,导致鲁迅的一些重要遗产陪同胡风一起被淹没。  相似文献   
55.
友人送我一套“文化热点争鸣书系”,其中之一是张怀远的《反省时代》。当时粗略一翻,就让它躺到书架上了。我与这本书差一点儿失之交臂,因为开卷几篇并无特别之处,也因为它的副标题“一个乡村公民的思想札记”。本来,最先吸  相似文献   
56.
李新宇  许淑杰 《中华魂》2014,(24):44-45
吉林市西北70里有一处被称作大乌拉的地方,它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远迎长白,近绕松花,江河纵横,物产丰富,是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乌拉”是满语音译,意为“沿江”,在清代文献中,以乌拉为地名的有两处。其中“吉林乌拉在京师东北二千三百里,我朝发祥之始为满洲虞猎之地,顺治十五年因防俄罗斯造战船于此,名曰船厂。  相似文献   
57.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7,1(3):84-92
进入新时代之后,鲁迅一直被写在旗帜上。但是,他的思想遗产并不完全符合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要求。他与新时代文坛掌控者的历史恩怨也是他进入新时代必然要面临的障碍。鲁迅之所以被新时代接纳,主要是由于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对他的推崇。但是,领袖的推崇并不能解决鲁迅的思想实际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进入新时代之后,鲁迅必然要面对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环境。  相似文献   
58.
五四:文化论战,为何而战?——以陈独秀与杜亚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6,1(3):92-97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陈独秀与杜亚泉发生了一场关于东西方文明的论战。对这场论战的评价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失之于简单化,但1990年代之后从保守主义立场上对这场论战进行的再估价也非常可疑。因此,这页旧账很有重新清理的必要。他们究竟在争什么?新文化阵营为何而战?论战开始之前,双方都在进行文明比较,但一方志在文化革新,一方意在文化保守,冲突可谓不可避免。论战中的分歧主要在于:一、陈独秀致力于批判专制主义和呼唤思想自由,杜亚泉却习惯于大一统的思想文化秩序,不喜欢思想的自由状态,因而主张“统整”。二、陈独秀致力于批判中国固有文明和引进西方现代文明,杜亚泉却留恋中国固有文明而不满于西方文明的输入。三、杜亚泉致力于维护固有文明之“国基”,陈独秀则为这“国基”阻碍民主共和的健康成长而痛苦。作为共和国的卫士,陈独秀在当时的努力与蔡锷的护国壮举有同样的意义。任何再评价都需要首先尊重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9.
当代大学教育的三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大学教育的缺失,人们已经谈得很多.比如,严重的重理轻文.这在学科的设置、科研经费的分配、学校管理者的任用、院士的设置等各个环节都表现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60.
李新宇 《晋阳学刊》2004,(4):105-107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带有悲怆情志的抒情小赋作品。考察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点从外部源流方面考辨,抒情小赋源出于楚辞,必然受到其哀伤情调的沾溉。从时代环境方面考订,魏晋南北朝又处在征伐不断的动荡时期,作品反映时代也必然带有悲伤情感。从文学自身发展方面考证,文学自觉和文学理论成熟也为作家宣泄这种感伤情绪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