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55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54篇 |
社会学 | 14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人的工作从而使人沦为无用阶级是目前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具体考察这一进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两个阶段:一是人工智能对部分人工作的取代,二是对人类全部工作的取代。后者其实是人和智能机器的新分工,人所从事的消费娱乐性活动成为人类的新型工作,人的有用性也从这些新型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生成,从而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工作和有用性。而前者则是更为复杂和棘手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安排、价值观转型、设计和开发新的软工作等社会调节手段来加以解决,而且还可以上升到社会制度的分析,即通过克服资本主义式的应用来社会的建构人工智能的光明前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人造物和社会建构的产物,在合理的社会使用中可以避免无用阶级的形成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其本体论基础在于人类作为技术的主体可以主导一种基于人类中心论的人-机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2.
信息技术革命在推进人类认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认识论问题,三大认识论悖论就是典型的表现。数据悖论揭示信息时代认识者获得的数据激增,但形成的见识更少;知识悖论使人们看到知识的生产过程出现了大众化、民主化与精英化、权威性之间的张力,以及知识的短暂身份和持久价值之间的不一致;认识能力悖论则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人认识水平提高的同时,但也导致认识能力上的新退化。提出和分析这些认识论悖论,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我们在新技术时代的新境遇以及谋求人类的认识更加合理与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3.
肖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3):7-14
人工智能的理论根基是哲学认识论,它的萌发与演进与认识论密切关联,形成多维度的认识论效应,包括它对认识论理论所形成的突显、体现和拓深效应;它作为工具对认识论研究所形成的镜像、实验效应以及对认识能力的增强效应;它对认识论创新所具有的传递、驱动和平台效应.探讨人工智能的认识论效应,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并把握智能时代认识论研究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24.
网络时代的注意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社会,从技术特征上常常被归结为“信息时代的来临”或“网络社会的崛起”,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网络信息所包围,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或是耸人听闻、或是扑朔迷离、或是引人入胜的消息所牵引,而在这些信息的制造端, 相似文献
25.
肖峰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06,(8)
随随便便抛弃生命是一个正常人难以想象与接受的悲剧,但它毕竟发生在我们身边。悲剧的形成绝不是孤立的、突兀的,它多少向我们暗示了一些我们所意识不到的问题,青少年自杀有以下几点最主要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6.
27.
肖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5):1-8
网络行为是人在智能时代的普遍行为方式,网络伦理是使网络行为文明化的道德规范。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既相关联又区别很大,这使得网络行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既新颖又复杂。从网络行为中所包含的基于元伦理的善恶难辨,到基于效果论和义务论的原则悖反,再到基于道德主体不同的角色冲突,都是网络行为道德评价中所面临的难题,也是建构网络伦理、导引网络文明行为而需要加以深入探讨并寻求基本共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8.
肖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0
广义信息技术决定论认为,信息技术不仅决定着当代社会的面貌,而且也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不同的信息技术是不同时代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决定论主张,在技术系统内部,信息技术具有普遍的主导性,是具有"第一技术"或"元技术"的功能。信息技术的这种重要性正在导向信息技术哲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29.
30.
走向技术形态与经济形态的整合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