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7篇
  2023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探索中国县区级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机构在优质服务体现社会性别公平的程度,对M优质服务项目县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进行了2次共9组典型组专题讨论调查。结果表明,在优质服务目标群体的权益保障和责任分担方面,服务领域明显拓宽,社会性别公平程度有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与服务观念的影响,计生机构主要关注已婚育龄妇女的权益和风险,未婚、更年期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健康服务仍然存在欠缺。在两性共同责任分担方面,男性分担避孕生育责任的趋势开始出现,但现有服务资源与规范仍制约着男性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陕西安康地区15个村的大龄未婚男性或其父母进行深入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对51份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大龄未婚男性家庭两代人的养老选择差异,并基于养老资源可及性分析其脆弱性。研究发现,养老选择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儿子未婚虽然使得父代和子代养老脆弱性都增加,但由于大龄未婚男性仍承担了主要养老责任,对父代养老资源可及性的影响并不太大;未婚更导致子代养老资源的匮乏,且子代的养老脆弱性随着年龄增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许多国家的出生性别比出现持续偏高。为了探求解决偏高出生性别比问题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在对出生性别比失衡原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理论框架,并以中国的浙江省为例,验证这一理论框架的适用性,揭示出生性别比下降的有效路径及内在机制在于把握住观念转变与行为约束的时机,实现发展与治理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4.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 ,说明了在经济体制结构调整时期 ,建立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迫切性及重要性。认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实施社会最低生活保障 ,适当扩展社会保障覆盖面 ;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推动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与运营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35.
刘慧君 《西北人口》2008,29(2):119-123
基于社会性别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构建KAP拓展模型,探索中国农村育龄群体生殖疾病预防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安徽巢湖调查数据进行累积Logistic回归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新模型对生殖疾病预防行为的KAP影响机制具有更好的解释力,但模型对两性预防行为的解释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的作用方式也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36.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公共大学英语改革应具有模块化、个性化、协作化和超文本化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37.
色彩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因此会着眼点的差异而对色彩一词产生多样化的定义,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色彩不仅是艺术的代表语言,能够带给人类强烈的视觉感,也是设计者通过对色彩的运用而间接体现自己性格的重要载体。性格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人们生活环境、生理因素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产物,是彰显人们个性化的一大方面。作为艺术设计者来说,应注重性格在设计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索性格在艺术设计色彩活动中的应用特点,让艺术设计色彩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38.
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为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参加河北省第四、五届“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决赛的非英语专业选手的即兴演讲和回答问题中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了分析总结,讨论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对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9.
将社会变迁的视角引入性别失衡转变的宏观机理研究,构建了社会变迁影响性别失衡演化的理论模型,并应用于中国30年来的社会变迁和性别失衡转变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出生性别结构失衡的发展态势既非天然线性下降也非缓慢衰减,而是取决于未来社会环境多因素的互动,直接决定性别结构变动的环境因素转换符合短板理论;中国性别失衡的演变过程呈现阶段性特征:在制度改革探索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新技术引进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经济发展阶段,人口流动和家庭体系瓦解弱化了男孩偏好;社会结构转变阶段,阶层分化与贫富差异扩大使得男孩偏好获得了新的支撑;指出如果中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持续恶化,那么性别失衡的转变过程会比学界预想得更为复杂和曲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