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45篇 |
免费 | 183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54篇 |
劳动科学 | 48篇 |
民族学 | 108篇 |
人才学 | 148篇 |
人口学 | 87篇 |
丛书文集 | 1364篇 |
理论方法论 | 223篇 |
综合类 | 3402篇 |
社会学 | 464篇 |
统计学 | 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87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63篇 |
2014年 | 422篇 |
2013年 | 307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81篇 |
2010年 | 338篇 |
2009年 | 394篇 |
2008年 | 365篇 |
2007年 | 341篇 |
2006年 | 366篇 |
2005年 | 287篇 |
2004年 | 263篇 |
2003年 | 234篇 |
2002年 | 229篇 |
2001年 | 220篇 |
2000年 | 175篇 |
1999年 | 166篇 |
1998年 | 117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109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48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9篇 |
1977年 | 4篇 |
1960年 | 5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仁学思想是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司马迁通过历史研究,认识到了"仁"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于是对先秦仁学,特别是孔、孟仁学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改造,孔子的仁学思想更是成为了他撰写《史记》、品评历代帝王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将从《史记》入手,论述司马迁对先秦仁学的扬弃,并分析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2.
目前,失地农民失业形势比较严峻,根本原因是其自身素质相对偏低,切实开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势在必行。但由于制度规范缺乏、思想观念滞后、宣传工作较薄弱、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失地农民培训和再就业的效果仍不甚明显。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实施有效的示范和激励、注重培训需求的表达和整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等,以增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实效。 相似文献
103.
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释孔模式。梁漱溟以寻求、建立“孔子心理学”为理论支点 ,用“返求事实”、“东西比较”等方法 ,认定孔子儒学之特色在于折中调和的哲学思维、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尚情无我的人际关系及求仁求安的道德追求 ,并在形上层面即所谓“孔子的心理学”,发掘其内在根据 ,从而对孔子儒学做出较为接近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4.
宋庆龄是20世纪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者,辨析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时间,对于研究其早期的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究竟宋庆龄的民主革命思想始于何时,学界众说纷纭,权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是1900年前后,另一种则认为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对她的影响.这两种说法仍有待商榷和考证.通过对当时历史语境的解读和对宋庆龄文集、书信等原始文献的梳理,综合《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所提供的史料,宋庆龄转向民主革命的时间应该始于1914年. 相似文献
105.
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经历了一个由漠视到正视、由“以日为师”到警日、防日、反日的演变过程.本文从政治、媒体与民间三个层面来考察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日本现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湖南人日本现有着独特的区域个性,展现其自主性、多元性、不对称性和理性的多元特征.此时湖南人的日本观,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南现代化的进程,并有力地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6.
自1995年樊纲与崔之元、吴易风的“范式之争”以来,“中国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1996年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于“要不要”、“应不应”的主客观条件的研究,97年则深入到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层面。本文试将有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7.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最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在于以唯物史观为指引,并从历史观、真理规、价值观的结合上.实现了三个“冲破”、三个“坚持”:冲破“上层建筑决定论”的误区,坚持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冲破“经济决定论”的误区,坚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冲破“完全超越论”与“补课论”的误区,坚持辩证决定论,从而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为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