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将鄂伦春人尊崇的山神建构为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山神树被砍伐这一影像意味着山神死了,这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像化结构.山神这一文化符号附在孟金福身上,使孟金福具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文化符号的人化重构--永恒性的神附着在一个67岁的老人身上,最终必然随着孟金福肉体的消亡而死去.因此,正是通过"山神"符号的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纪录片预言性地凸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被消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1 辽宁新石器时代考古开始于本世纪初叶。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人首先在大连地区开展调查和发掘。最早来到旅顺的鸟居龙藏,在其《南满洲调查报告》一书中,将采集的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物统称为先史时代遗物。这一提法并被后来陆续到这里考察的日本人所沿袭。在辽西地区,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发现有类似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和由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筒式陶罐、绳纹陶罐。从此,锦西沙锅屯这一名字即为国内外考  相似文献   
13.
肖青  李宇峰 《学术探索》2012,(10):116-120
民族村寨文化的复兴重构是其发展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现代性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月湖村"祭山神"仪式的复兴与再造,不仅是草根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象征性表达,同时也因当下村寨场域的特殊空间格局和维系社区现实生活秩序的结构性需求,而被赋予了新的地方性社会文化功能,成为文化主体对乡土社会空间的隐喻性建构和草根性认同。  相似文献   
14.
基于角色理论和制度变迁中的协调博弈理论,从历史的视角系统讨论了关于村干部角色定位的既有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一个分析村干部角色定位的分析框架,并展望了"反哺农业时代"村干部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阿金镇南 15公里 ,俗称喇嘛洞 ,是阜新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山上石崖陡峭 ,怪石嶙峋 ,山顶奇松翠柏 ,盘根错节 ,山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摩崖造像 ,山下还残留着庙宇的基址 ,这一切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一处佛教胜地。据《阜新县志》记载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章嘉活佛带领他的徒弟云游到此 ,见山景幽胜 ,遂在山下创建了一座喇嘛庙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御赐“普安寺”匾额一方 ,文为“莫里根利布呼图克图”。清光绪年间 ,普安寺请来能工巧匠 ,在海棠山上 ,利用天然峭壁石崖 ,镌刻了五百余…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大力发展艺术类教育教学,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必然要求。该文根据艺术类高校的特点,分析了当前社会对艺术类教学的基本需求,探讨高校在教学改革中需培育人才哪些基本素质,在创新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和德育与美育等方面提出新举措,旨在不断深入推进艺术类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