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人口学   86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从角色视角,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性别、婚姻状况和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性的心理失范程度要比女性严重,婚姻状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影响没有性别差异,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暴露差异理论与脆弱性差异理论,认为社会角色与性别角色变迁的不一致导致了角色紧张的出现,从而导致心理失范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年人的比例在社会支持机制欠缺的条件下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也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流动正经历巨大的变革.为理解人口转型下家庭支持对农村老人健康晚年的作用机制,利用安徽巢湖对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四期纵向调查数据,检验了包括居住安排、子女教育、子女经济支持在内的家庭支持对各种健康指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发现,相比独居的生活方式,与他人同居降低了患其他慢性病老人的死亡风险;与子女同居则增加了患心脏类疾病老人的死亡风险,但短期能改善健康自评,降低基期患心脏类疾病和中期新患心脏类疾病的可能.研究也发现,子女教育与经济支持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发挥保护功能,但也增加了中期新患心脏类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计划生育加速了妇女生命周期的转变,使生育健康知识迅速普及,在新生育文化占主导的家庭,给女孩创造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使因生女儿而承受生理和心理压力的妇女队伍扩大,使妇女承受了节育手术的副作用,形成了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和0—4岁女孩死亡率。这些负面影响,是中国妇女为计划生育付出的代价,是难以避免的。但绝大多数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而减轻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因为形成负面影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是人的认识、人的工作、人的服务、人与人关系形成的社区环境。计划生育工作正在努力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这对发挥计划生育对妇女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水平、趋势与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中国婴幼儿死亡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描述了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的历史、区域和民族间的变化,以及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与一些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还讨论了中国偏高的女性婴幼儿死亡水平可能导致的人口及社会经济后果,以及它们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分析杨有社,李树茁一、资料与方法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口迁移日益活跃,在迁移时空特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迁移的性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指令性迁移的比重不断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  相似文献   
16.
1数据来源与评价80年代,中国分别于1982和1990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时在1987年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普查提供了详细的死亡数据,使我们能够对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使用从这三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但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们必须对从这些普查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基本上不经调整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研究(游允中,1984;蒋正华等,1984)。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背景 死亡报告是人口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因而,对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死亡报告的完整程度,掌握客观与真实的死亡模式与水平,对于分析普查的质量、描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期望寿命与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死亡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们一般是由人口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失踪女性"数量的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持续升高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和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女孩死亡水平偏高导致失踪女性现象严重,使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文章使用全国5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对普查数据修正的基础上,分时期估计了1900~2000年中国失踪女性的数量和比例,研究各时期失踪女性的特征和主要原因,并讨论了估计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和数值拟合思想,并辅之以其他统计数据和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五普数据中的重报和漏报,对普查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研究发现,“五普”0-9岁人口存在漏报,漏报人口为3 743万;而10-60岁人口存在重报,重报人口为1 134万人;最终调整五普人口总数为127 120万,普查人口漏报率为2.05%。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理念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融合,也必然表现为两性间的和谐。在已被广泛讨论的人口计生与和谐社会背后,始终渗透着一个性别平等、尊重与发展的主题。从女性在出生时获得平等的生命权,到成长中拥有营养、治疗与教育的同等机会,以及健康的性生活、自主选择生育模式、男性分担计划生育责任,并在发展中努力摆脱贫困、实现赋权的过程,始终体现着人口计生的社会性别问题。而以上人口计划生育每一环节的社会进步,都印证着和谐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