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人口学 | 86篇 |
丛书文集 | 2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22篇 |
社会学 | 1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农村男性的婚姻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安徽省乙县农村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网规模和构成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社会支持网的影响以及两个群体社会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表明,婚姻状况显著地影响了农村男性社会支持网规模,失婚使大龄未婚男性获得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远少于已婚男性;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来源也迥异于已婚男性,他们的支持网中有弱关系的可能性低于已婚男性。 相似文献
12.
13.
"性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就性别不平等态势、社会后果与挑战、公共政策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认为:在亚洲部分国家,性别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女性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男孩偏好、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缺乏性别视角的公共政策均会加剧性别失衡,加重婚姻挤压程度,增加被迫失婚男性的数量,进而挑战现有的婚姻家庭形式,对社会稳定形成隐患;性别平等中"性"的多元化讨论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点,从性别视角关注性与公共健康成为一种趋势。会议促进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展了性别研究的领域与手段,为进一步开展性别失衡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人的比例在社会支持机制欠缺的条件下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也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流动正经历巨大的变革.为理解人口转型下家庭支持对农村老人健康晚年的作用机制,利用安徽巢湖对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四期纵向调查数据,检验了包括居住安排、子女教育、子女经济支持在内的家庭支持对各种健康指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发现,相比独居的生活方式,与他人同居降低了患其他慢性病老人的死亡风险;与子女同居则增加了患心脏类疾病老人的死亡风险,但短期能改善健康自评,降低基期患心脏类疾病和中期新患心脏类疾病的可能.研究也发现,子女教育与经济支持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发挥保护功能,但也增加了中期新患心脏类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性别失衡下的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国际视野与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社会转型之际,中国因出生性别比和女婴死亡水平的持续偏高而即将面临严峻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大规模的男性过剩人口将对人口健康特别是公共健康与安全造成什么样的风险成为政府成功应对挑战的关注点。在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的前提下,基于国际的视野和历史经验,从个体人口健康、公共健康与安全两个层次,对不同时期和文化环境下有关性别失衡与健康风险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识别出男性过剩的人口环境将引发的健康风险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对中国性别失衡背景下健康风险的政策建议,讨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计划生育加速了妇女生命周期的转变,使生育健康知识迅速普及,在新生育文化占主导的家庭,给女孩创造了较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使因生女儿而承受生理和心理压力的妇女队伍扩大,使妇女承受了节育手术的副作用,形成了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和0—4岁女孩死亡率。这些负面影响,是中国妇女为计划生育付出的代价,是难以避免的。但绝大多数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而减轻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因为形成负面影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是人的认识、人的工作、人的服务、人与人关系形成的社区环境。计划生育工作正在努力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这对发挥计划生育对妇女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水平、趋势与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对中国婴幼儿死亡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描述了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的历史、区域和民族间的变化,以及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与一些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还讨论了中国偏高的女性婴幼儿死亡水平可能导致的人口及社会经济后果,以及它们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分析杨有社,李树茁一、资料与方法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人口迁移日益活跃,在迁移时空特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迁移的性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指令性迁移的比重不断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动分析──兼论对1990年人口普查死亡水平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数据来源与评价80年代,中国分别于1982和1990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时在1987年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普查提供了详细的死亡数据,使我们能够对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使用从这三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但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们必须对从这些普查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基本上不经调整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研究(游允中,1984;蒋正华等,1984)。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