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人口学   86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了受到婚姻挤压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安全套使用倾向的心理因素和社会人口统计因素。数据来源于2008年8月-9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安徽JC区开展的"农村大龄男性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的互动态度、较高的性伴规范,较高的知觉行为控制和首次性行为中使用了安全套的经历与大龄未婚男性安全套使用倾向显著正相关。此外,较小年龄组的未婚男性更倾向于使用安全套。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安全套使用机制,能为促进农村地区安全性行为的干预项目提供理论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42.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并结合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面分析近年来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态势与特征。研究表明,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及其后果已全面显现:2010~2020年全国婚龄人口性别比急剧升高,预计2036年将升至峰值116.13;与以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不同,当前经济发达且城镇化率较高地区的未婚男性过剩现象也逐步显现;男性婚姻挤压导致男女两性间初婚水平和模式的差异巨大,男性初婚概率较女性明显偏低,未婚男性成婚期望年数大幅增加;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规模始终较大、比例始终较高,城镇大龄未婚男性群体也日益凸显,2010~2020年45岁及以上城镇未婚男性由176.04万人增至387.77万人;大龄未婚男性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对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依赖加重,在老年阶段处于不健康状态的比例上升且独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43.
基于压力过程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利用2001~2018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考察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发展轨迹。结果显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年龄轨迹呈曲线模式,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先上升后下降,抑郁水平呈上升趋势;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队列轨迹呈倒U形模式,抑郁水平的队列轨迹呈U形模式,较早和较晚出生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低、抑郁水平较高,中间队列即在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最高、抑郁水平最低;婚姻状况和工作阶段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生命阶段效应;女性、收入较低、负性生活事件压力源较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差,自评健康较好、经济支持较高、情感交流较频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较好。  相似文献   
44.
就当前我国农村女孩生存风险问题,对陕西咸阳市泾阳县的64人作了五次深访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表明,该地区0~4岁女孩生存风险大于男孩,其根源是传统生育文化中的重男轻女观念。文中还讨论了消除儿童生存性别差异的可能性和前景,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5.
利用在陕西省安康市5个区(县)129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比较分析了生态移民户和当地农户家庭收入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特征.结果发现,在搬迁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生态移民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出现了失灵现象.与当地农户相比,人力资本中的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中有外出务工经历人数和最远足迹等因素不再是影响家庭收入的显著因素;社会资本中的通讯费用、参加专业合作协会和集体事务参与程度等因素对家庭经济收入不再具有解释作用.政府应加强对移民的培训,提升安置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帮助移民重构社会网络,鼓励移民建立和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给予移民和当地农户平等的待遇.  相似文献   
46.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农村老年人提供孙子女照料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管对儿子还是对女儿,提供孙子女照料都会加强其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但是子女与老年父母居住距离的差别,造成照料孙子女作为结合家庭的中心资源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由于儿子被寄予养老的主要责任,与老年父母代际交换关系受居住距离的影响更大。老年父母与儿子之间的服务性(生活照料)互惠关系随居住距离的增加而增强,但情感回馈则被削弱,且老年母亲通过向儿子提供孙子女照料得到经济回报的互惠关系强于老年父亲与儿子的互惠关系。老年父母向其子女提供孙子女照料帮助符合合作群体模式下交换的目的是增强回报能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47.
大龄未婚男性的生理与心理福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大量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引起国内外政府和学术界的深切关注。通过分析国外对大龄未婚男性的研究文献,总结国外大龄未婚男性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影响生理和心理状况的重要变量——社会网络与支持状况。国外研究的方法、思路和结论都能为中国深入研究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自身的福利和该群体与社会安全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启示,今后的研究应该以与已婚者进行比较的方法,从大龄未婚者的生理和心理福利着手来进行。  相似文献   
48.
公共管理与复杂性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公共管理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展,探讨将复杂性科学用于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复杂性科学可以为推动公共管理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为公共管理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具体研究方法,并扩大公共管理科学的研究领域;因此,对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公共管理的未来重要研究领域的展望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9.
宋璐  李亮  李树茁 《中国人口科学》2015,(2):115-125,128
文章利用"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纵贯调查数据构建个体增长模型,研究样本地区成年子女迁移对老年人心理福利发展轨迹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年子女迁移对其老年父母的心理福利有消极影响,而有子女在本地会起保护作用,这支持了应激一健康后果框架对迁移的主观福利后果的假设。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子女迁移对老年人心理福利的影响依赖于年龄和队列效应,老年人心理福利随年龄增长呈非线性发展;在高龄阶段,有子女迁移、特别是全部子女均迁移的老年人比无子女迁移的老年人心理福利水平下降更快,子女迁移状况不同的老年人的心理福利发展轨迹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层模式。  相似文献   
50.
利用"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应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存在五种代际关系类型:亲近型、 亲密有间型、 近而不亲型、 疏离型和矛盾型,且其个体和家庭特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老年父亲相比,老年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更亲近,但年龄越大越可能有矛盾.女儿比儿子与父母更亲密,且年龄越大关系越亲密.虽然有更多子女可以疏导代际矛盾,但是儿子数量越多越可能造成代际关系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