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5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游正林 《社会》2009,29(1):173-196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首先分别回顾并比较分析布洛维和华尔德关于“制造认同”的理论模式;然后介绍G公司协调劳资关系的基本经验,作者把这些基本经验称之为制造认同的又一种模式;再后分别从资方和劳方的角度分析这种模式之所以可行的主要原因;最后探讨这种模式所隐藏的两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游正林 《社会》2017,37(5):105-138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以后,公营工厂逐渐在边区兴起。为了提高公营工厂工人的劳动热情,并维持公营工厂内部良好的劳动秩序,在1940年至1945年期间,中共中央等有关决策者创造性地对公营工厂的劳动过程开展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改造活动。随着这些改造活动的推行,一种主要用于规范公营工厂工人的劳动态度以及公营工厂内部党组织、行政和工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新的劳动伦理被逐渐构建起来。由于构建这种新的劳动伦理的逻辑起点是把工人的劳动和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强调工人是为革命而劳动,故本文把这种新的劳动伦理命名为"革命的劳动伦理"。以"赵占魁运动"为考察的中心,本文系统地探讨了这种革命的劳动伦理是如何被构建而兴起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两个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理解《工会法》规定的工会的“维权”职责时,应该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应该注意到工会的中心任务早已形成;二是应该注意到当时修改《工会法》时之所以强调“维权”的背景因素;三是应该注意到《工会法》本身对工会的“维权”职责至少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限定;四是应该注意到修正后的《工会法》出台之后,全国总工会自身对工会的“维权”职责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