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42.
农民市场意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龙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3):83-93
探讨当前中国农民的市场意识及其对行动选择的影响,对于认识农村市场及农村发展的内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多数农民并无较强的市场意识,而计划或国营意识则很强,由此说明农村市场转型在农民观念领域并未实现。影响农民这一意识特征的因素是复杂的,个体因素的综合作用较为重要。农民市场意识与行动选择之间的分离意味着农民市场性行为及农村市场发展滞后问题并非因为农民观念的落后,因而农村市场化建设需要更多地考虑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3.
陆益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45-49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节水型社会通过法律、制度、市场和社会的机制与力量,形成人们自觉将节约、保护和可持续作为用水基本原则的社会状态。实现节水型社会,需要从文化、法律、政策和操作4个层面加强节水核心制度体系的建设。建设核心制度体系,就是完善和强化节水制度的实际效力,使各种制度间形成协调一致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节水型社会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觉节约用水的秩序.中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建设节水型社会意义重大.水权市场制度通过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各种水权,并通过水权交易实现节约用水的价值,从而为约束用水行为和自觉节约用水奠定制度基础.完善水权水市场制度需要从水资源所有权制、占用权制、可交易水权制和水市场制度四大系统,以及法律条例和操作细则两个层面去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45.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市场发展与制度创新对推动农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当前,农村发展面临新阶段的种种挑战,而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发展水平,仍需要依靠制度创新特别是农村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主要包括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体制和农村组织体系等.在推进这四种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国家从法律与经济层面提供动力和支持. 相似文献
46.
水环境问题是一种公共性环境问题,22%左右的居民已经意识和感知到水环境问题及其危害,90%以上的人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性,而在遭遇环境问题时,只有18%左右的人能够行动起来。解决公共水环境问题,比较有效的途径是在制度安排和公共管理方面。公众具体的环保行为如节水行为,既受个体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体的环境保护认知与态度的影响。环保知识的传播和宣传教育、环保态度的广泛形成对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7.
社会分层既有客观的、结构的事实,又存在人们的主观建构。了解社会分层的主观方面,对于预见社会关系及社会运行走势有重要意义。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CGSS)显示,人们除了对家庭代际资本和关系资本在分层中的作用的认识有高度一致性外,同时在对个人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上也取得高度一致。较多居民觉得中国阶层结构呈金字塔型,而个人的阶层认同则具有宝塔型特征。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处于中等程度,而对收入差距拉大非常关注。 相似文献
48.
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结构抑或建构——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检视了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意识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30%的人尚无阶级认知,64%的居民具有农民阶级意识,45%的人具有阶级冲突意识,2.3%的人有阶级行动意识;农村居民的阶层认同意识具有中层以下的阶层认同特征。研究显示较低层次的阶级意识主要是结构性社会经济地位特征的反映,高意识水平则主要是在某些实践经历中建构起来的,而阶层地位认同更多的是结构性特征反映。 相似文献
49.
在快速转型过程中,中国基层社会的纠纷正朝着多元化方向演化。越来越多的纠纷虽对社会秩序不构成直接影响,但个体选择纠纷管理策略则影响纠纷过程进而影响秩序的构建。社会对纠纷的管理关键不在于寻求最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而是要提供多元化解机制,从而可以让个体选择最优的纠纷管理策略,实现社会或集体的纠纷化解效率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5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意义就是要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在凤阳县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中,显现出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并非一般问题而是乡村过密化的结构性困境,它受复杂的综合性因素的影响。要走出这一结构性困境,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再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业外转移,扩大对乡村的资本、技术和信息投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