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225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9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Much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suggested that quality management (QM) is context dependent. This research develops an empirical QM model in a technology‐based sector—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Based 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s of 225 electronics firms in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 of China, a path analytic model is developed. The empirical model shows that a typic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is composed of four major modules, namely leadership, cultural elements, operational support systems,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se modules create a series of chain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acting as parallel elements with an equal impact. By quantifying their effect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comparing the model to others in the literature, we identify those QM constructs that are context dependent. In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process management and customer focu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elements (e.g., cultural factors) for garnering business result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contingency theory and research by identifying the key construc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a competitive, volatile, and technology‐based industry with complex supply networks.  相似文献   
152.
再议劳动者地位问题:劳动力产权强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多年来,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然而与此同时,各种劳资冲突和劳资纠纷问题也日益突出,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农民工在劳资关系的弱势地位问题尤其受到关注。如果说在改革初期劳动者地位可能受制于劳动力产权残缺的状况,那么,当劳动力市场和劳动法律制度逐步成熟和完善时,劳动者地位则主要取于其实现劳动力产权的能力,即其劳动力产权强度。决定劳动力产权强度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维度:个人变量、结构变量以及制度变量。劳动者是异质性的,不同劳动者群体在劳动力产权三个维度上的强弱决定了不同的劳资关系类型——雇主管治型、雇主主导型、制度保护型、自我保护型和雇员主导型,以及不同的劳动者地位——完全弱势、弱势、受保护的弱势、受压制的弱势和强势。只有理顺最突出的农民工劳资关系问题,一个均衡和谐、劳资两利的中国劳资关系模式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而且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3.
佛教与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佛教与开放的相互关系:一是佛教自身的包客性和开放性,使得佛教在传入中国后,能够因应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以儒学化为契机,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为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佛教在经藏编修、佛学研究、僧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佛教的开放与开放的社会将使中国佛教能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4.
儒家的"直道"观贯穿于修身与为政,即修德、行仁(实行仁治)的目标之中,有着强烈的实践指向.对儒家而言,中正方大君子人格的根本性基础就是一个直--修身之直道,因而儒家的"修道"观,首修其"直".<中庸>"率性之谓道","直"在其中;朱子"直内而修身","立心以直也",是对儒家修身之直道的概括性说法.无直道即无公道与正道可言.由此,修身之直道与为政之直道二者相通,这种实践指向的逻辑通路之基点可以"动直则公,公则溥"一语概之.直-迣-果-简-行-义,则可作为一种判断是非之伦理感的扩充模式.  相似文献   
155.
渝怀铁路作为一条典型的扶贫铁路,其绝大部分在重庆区划内。渝怀铁路的建设降低了途经区县的交通成本,从而间接提高了各个区县的客货运量,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6.
梁漱溟与密宗的关系,以往尚无研究.本文详述了梁漱溟在20世纪40年代修习密法的缘起和过程,总结了其修习密宗及习静功夫的意义,弥补了目前研究中对新儒家代表人物功夫实践的忽视,从一个个案显现了新儒家功夫实践的多样面貌.梁漱溟的个人修习经验,对于研究现代儒学家的精神修养和功夫实践提供了一个可资分析的例子,同时对于了解宋明儒者的习静功夫亦应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157.
岭南古代瘟疫流行的社会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岭南古代瘟疫流行主要集中在清代,尤其是光绪、宣统年间;疫情主要分布在岭南西南部以及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地区,疫情数量呈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疫情以鼠疫、霍乱为主。上述特点是在乾嘉以后岭南人口骤增、兵乱、经济结构变化、沿海对外交往频繁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8.
介绍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济钢3号1750m3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工控组态软件iFIX作为一种标准的人机界面(HMI)被用于监控工业生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9.
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其早期文化观来看,梁漱溟根本不是反对西方文化,而是反对反东方文化;不是反对科学民主,而是始终肯定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代表农业宗法封建思想,而是认同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主义;他对东方文化的看法,与其说是文化保守主义,不如说是文化多元主义;梁漱溟的思想不是站在“过去”而“反现代化”,乃是站在“未来”来“修正”资本主义。他的早期文化观既有对文化问题的深刻观照,又是浸润千年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维持文化自信的一种安顿,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经验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60.
贺来 《求是学刊》2002,29(1):5-10
“对话”与“宽容”是辩证法一个重大的理论精神 ,但以往对辩证法的理解中 ,这一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理论本源上看 ,“对话”与“宽容”乃是辩证法的始源性含义 ;从学理上看 ,“对话”和“宽容”乃是辩证法区别于独断和专制的知性形而上学的重大特征 ;从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看 ,由于植根于对人现实生命存在的自觉理解 ,“对话”和“宽容”乃是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 ,对辩证法“对话”和“宽容”维度的自觉阐发 ,是捍卫辩证法理论合法性、深化辩证法理论内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