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4篇
  免费   1815篇
  国内免费   1695篇
管理学   80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6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556篇
丛书文集   1956篇
理论方法论   116篇
综合类   9922篇
社会学   262篇
统计学   19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404篇
  2019年   1022篇
  2018年   1094篇
  2017年   1008篇
  2016年   1257篇
  2015年   1006篇
  2014年   982篇
  2013年   991篇
  2012年   1081篇
  2011年   892篇
  2010年   732篇
  2009年   573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4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24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10篇
  1970年   7篇
  1968年   9篇
  196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在食品安全威胁下,农户重新定义了“为自家生产”和“为市场生产”的差别化生产行为。基于经济理性行为假设认为农户存在以确保自家食品安全为动机的生存理性。根据在5省区收集的827份农村入户调研数据,对农户差别化生产行为进行具体分析,描述了差别化生产行为总体特征,并测量农户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威胁感知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因素。运用Probit模型验证了命题:以食品安全自我保护意识为特征的生存理性,支配了农户为确保自家消费安全而进行的差别化生产。  相似文献   
9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农村移民进入城市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多种非正规空间聚居,形成移民主体性的生活实践场域。在与城市文化互动过程中,外来农村移民如何在聚居生活中进行调适,已是检视其城市融入成败的关键场域。通过分析空间疏离、退守到空间重构的三种空间实践过程,表明主体性居住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文化调适功能,相关政策应重视他们聚居的多样性与渐进性,尊重其生活空间权益,才能破解当前的融入困境。  相似文献   
93.
村干部职业化的生成机制及路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呈职业化发展趋势。职业化村干部表现为层级制的职能分工、理性的选拔机制、稳定的职业预期及流动性任职。基层行政变迁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密集的输入性资源既是村干部职业化的经济基础,又加速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形成。村干部职业化是在村庄自主性力量不足以支撑起村民自治运转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村一级,向基层输入资源及公共规则的过程。它重塑了正式激励系统,再造了公共性的治理主体。然而,它也造成村庄内部动员体系解体、村务与政务的选择性执行以及自下而上信息传达渠道阻塞等问题,导致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疏离。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元实行村民自治,是村干部职业化趋势下有效平衡自治与行政关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4.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与收益:研究评述与理论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存在成本,收益也不容忽视。在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后,才能更加合理地分摊市民化的成本,推进高质高效的市民化。首先,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收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分摊机制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首次总结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收益关系中的两大矛盾:农民工个人福利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不一致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收益同期不匹配的矛盾,并构建了一个以矛盾为导向的分摊成本与收益的理论框架。最后,分析了以往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5.
流亡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同样是一种文学类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和作家的写作心态。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变革的美国,知识分子流亡在其文学史上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流亡作家菲茨杰拉德,必然与这个时代的流亡文学浪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无论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还是抒发对未来的迷惘状态,无不具有20世纪流亡主题的共性。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漂亮冤家》《夜色温柔》三部长篇小说描述了作为一个流亡作家在其创作道路上的得与失、寻找与回归,由青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普遍选择的就近半城市化路径中,人口迁徙具有可逆性:一是从城市回流到农村的可逆性,二是从大城市回流到中小城市的可逆性。这两种可逆性勾勒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去城市两极分化”机制:类贫民窟作为物理载体仍然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但在可逆过程中,它并不会形成一个刚性的城市社会贫民阶层,进而这种可逆性成为城市社会两极分化结构中的弹性要素;特大城市也会产生,但在可逆的过程中,作为纯资源接受者的中小城市将获得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契机,从而这种可逆性也构成了城市体系两极分化结构中的弹性要素。  相似文献   
97.
以四川省为例,基于647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农地流转、农户基本情况、农户经营特征、农村金融市场特征4个方面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其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方向及强度,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行为带来农户金融需求分化趋势,农地流转价格过快上涨对农户金融需求有明显抑制作用,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已经十分紧迫,农户普遍面临缺乏抵押融资能力的困境。农地流转对农户金融需求的分化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极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之上,重点针对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农户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有效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则是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破解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98.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制度设计,是一种用城市生活取代传统乡土社会生活的逻辑。落实在社区治理实践之中,则常见到形式各异的紧张,主要表现为移民的日常生活与制度之间产生的对立与冲突。以“制度与生活”分析框架解释,能够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紧张的原因、表现及正式制度推行的路径依赖。化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治理紧张,一方面正式制度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视移民搬迁群体的正常诉求,及时进行自我变革;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群众要主动接受制度的规约,尽快实现由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交软件使用的低龄化,发生在中小学校的网络欺凌现象越来越普遍。澳大利亚政府高度关注该问题,专门成立网络安全专员办公室(OESC),用以支持和推动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措施的实施。具体而言:(1)提供安全的网络使用指导,引导中小学生养成网络安全行为习惯;(2)为学校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3)对网络服务供应商设立监管机制,确保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0.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自提出以后很快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融合教育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在融合主体的接纳态度与行动支持、教师专业能力与合作意识、融合课程与教学、融合资源投入与共享等方面仍然面临困境。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对融合教育困境进行理论反思,提出构建融合共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调整课程与教学、完善资源配置等建议,以期为推进融合教育、提升融合教育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