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9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61篇
管理学   523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178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03篇
丛书文集   1184篇
理论方法论   290篇
综合类   2024篇
社会学   805篇
统计学   79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556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364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学前,注重教学实效性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注重宏观整体与纵向历史性相结合、政治理论性与具体现实性相结合、理论深度性与模式多样性相结合;教学后,注重双向评价,以达到教育教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2.
国家建设是指由传统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建制过程,也是在超越传统国家的前提下建立起和不断完善一整套具备现代国家基本特征的组织、价值和制度的历史过程。梳理历史上各国国家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尝试性地概括出国家建设模式的类型:阶级建设国家模式、军队建设国家模式和政党建设国家模式。以此类型为依据,对20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建设模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政党建设国家模式的最终成功有其内在深刻而独特的政治逻辑。这一模式下形成的政党国家必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型,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73.
本文分析了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征,并以福建为例对滨海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福建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构想.研究表明滨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性、脆弱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广泛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植性特点;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品位较高;资源分布较集中,组合较合理.从开发条件来看,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和较好旅游资源开发基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努力建设三条生态旅游合作通道,大力开发适宜滨海旅游活动的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74.
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丰富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内涵,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本土化的语境下,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国家软实力的概念、构成要素、文化软实力、区域软实力及其建设路径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了对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化",增强了软实力理论对中国综合国力研究的解释力,对进一步促进我国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全面提升我国软实力水平,应将文化软实力和区域软实力纳入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总体框架之内,理性分析我国软实力建设的优势与约束条件,统筹国内外软实力建设,努力实现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5.
强化接班人的培养意识,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高校更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真规划接班人的培养,多途径地思考接班人的培养问题,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6.
This study aims at ascertaining how Hong Kong people perceive Hong Kong as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also identifies the elements that are most conducive to social harmony in Hong Kong, so that the government could take reference when formulating new policies. 1,062 adults residents were asked to rate their perceived level of social harmony and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36 items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public governance, society, and economy, family and work) for which the research team believes would be influencing the perceived level of social harmon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rating of social harmony was 5.57 (out of 10), delineating a moderate level of social harmony. Subsequent multivariate facto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four extracted factor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level of social harmony. These were, in order of significance: (a) public governance, (b) social solidarity and respect, (c) economy/family/work and, (d) social tolerance and progress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 loadings of each significant factor, we identified four core values which we hope the government would consider when formulating new policies, as follows: (1) A Justice Government with Sincerity on Communication, (2) Mutual Support and Respect with Integrity and Dedication, (3) Dedication to One’s Job and Community by Helping the Needed and, (4) Creativity and Progressiveness with Toleranc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ing are discusse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under the direction and guidance of the Fostering Social Harmony Task Force of the Hong Kong Professionals and Senior Executives Association (HKPASEA). The authors acknowledge the kind support and assistance provided by the Council Members of HKPASEA and staff members of the Centre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Policy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We are also grateful to Prof. Alex Michalos and Prof. P. K. Ip for thei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given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ional Well-Being held in November 2006 at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aiwan.  相似文献   
177.
黄乾 《南方人口》2009,24(2):21-27
文章利用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参与城镇医疗保障的影响因素以及城镇医疗保障对农民工医疗支出决策和医疗费用的影响,考察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是否解决了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自评健康状况很好和很不好的农民工都不愿意参与城镇医疗保障,城镇医疗保障既存在逆向选择,也没有有效分散农民工的医疗风险。农民工是否有医疗支出和医疗费用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疾病严重程度,农民工参与城镇医疗保障对此没有显著性影响。因此,现行农民工城镇医疗保障制度还没有起到为农民工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8.
西夏文《经史杂抄》一书出土已近百年,因首尾皆佚,内容芜杂,此前一直未获全文解读,出处亦不明。本文指出此书主要依据敦煌汉文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编译而来,是目前所知西夏人编译的唯一一本通篇征引汉文俗文学的作品。对它的解读可以解决夏译汉籍悬而未决的最后一个谜团,从而为研究西夏教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份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9.
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体系可分为"物本"与"人本"两大系统,二者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二元论。两汉魏晋时期,随着人物品鉴风气的盛行,人之美学成为流行的美学风尚,于是诗学范畴体系的构建逐渐褪去物本哲学的色彩,更多地展示出人本哲学的特征。古典诗学范畴的人本构建模式,主要围绕着人的形体、感官和精神三大类属展开,形成了一系列互相包容、前后联结并具有丰富内涵意蕴和外延价值的范畴序列。这种建立在人体"小宇宙"基础上去体验、比拟、推论、演化自然大宇宙的思维模式,不仅使得诗学审美范畴的建立具有家族性、连绵性和表现性,也确立了中国诗歌传统中博大深邃的象征思维和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80.
羌族地区城镇发轫于新石器时代的聚居部落,其发展变迁与羌区的历史演进和民族融合同步,在羌族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羌区城镇产生之时,正是羌区纳入中国版图之初,是中央政府行使国家职权的重要标志。蜀汉政权主川后,军事地位逐渐成为左右羌区城镇变迁的首要因素。清季民国,羌区城镇则成为汉藏经贸交流的中心和纽带。新中国成立之后,羌族地区城镇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