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武汉大学教授吴志达、陈文新等领衔编纂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于2005年9月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包含明文学部一、明文学部二、清文学部一、清文学部二、清文学部三,共5个分卷,计1 200万字。其编纂始于1994年,集30余位学者之力,整整用了11年时间,才告完成。这是一部系统地汇辑明清文学研究资料的大型类书,对相关研究领域做了全面拓展,标志着明清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它的出版,对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传统史学、传世典籍研究诸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以其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功能服务于国家、造福于子孙。2005年10月20日,武汉大学隆重举办《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出版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该书的学术价值,寻找与之相关的学科生长点和发展契机,以进一步推进学术事业。本刊特选登主要领导的致辞和部分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于谦向来以儒者之楷模与爱国诗人被学界所重视,但对其诗学之特征与地位则较少关注.在明代诗歌发展过程中,于谦的诗歌创作具有区别于当时台阁体的主要特征:体现写实的倾向与归隐的主题,对自我生命空间具有较大拓展,从而使其诗歌拥有了稜然的风骨与浑然的意境.而无论是他抒写自我的自然倾向,还是慷慨悲凉的诗歌体貌,均显示出有别于台阁体诗歌的新特征,预示了明代诗坛风气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王东岭 《决策探索》2008,(22):51-51
原阳县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清洁家园行动"中,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使全县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水浒传》版本源流的笔墨官司从明代一直打到今天,诸如作品的作者、时间与原貌,繁本与简本的孰先孰后、孰优孰劣,金圣叹删改的是非功过等等。尽管这场官司参与者如云而又旷日持久,但真正能胜讼者却寥若晨星。本文无意去凑这份热闹而与先贤或同辈一决高低,只想通过《水浒传》的版本演变切实地发掘出中国小说艺术本身演进的一些因素。论及正题之前,须交待两点:(一)本文所涉仅限于明中叶至清初这一段涌现出《水浒传》大  相似文献   
5.
陈献章的心学汲取了陶潜的超然人生境界与邵雍的求适求乐精神,从而构成了其融儒释道于一炉而终归于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同时他又容纳了孟子养气的理论,从而使其具备了一股傲然之气。  相似文献   
6.
从元明之际的时代转折特征与南园诗人群体的人生遭遇,重新探讨了南园五先生所代表的南园诗社的构成过程以及所体现的诗学意义。文章认为,南园是此一诗人群体初次结社的地方,是他们元末生活与人生情趣的体现。入明之后,他们无论是做官还是隐居,几乎均遭逢到巨大的人生挫折,不幸者送掉性命,侥幸者也备受贬谪磨难。于是,南园便成为他们美好的精神家园,成为记忆中自由的象征。正是由于他们这种反复的美好回忆,使得南园成为像玉山草堂那样的雅致园林,使得南园诗社成为如北郭诗社那样的诗学流派,使得南园五子成为如吴中四杰那样的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7.
原阳县在生态文明村建设——清洁家园行动中,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使全县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一、成功的实践今年3月,全省生态文明村建设——清洁家园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原阳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在经过充分分析后认  相似文献   
8.
2001年4月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邀请北京部分高 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古典文学专家,就“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的课题,围 绕“古典文学对华夏民族性、传统人格形成的影响、“古典文学中表现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 “古典文学中表现的文人心态”、“古典文学对于精神史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现 将部分学者的发言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心说左东岭,杨雷李贽的童心说在其哲学体系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其文学观的核心及晚明文学主潮的哲学基础。故凡言及李贽思想者无不论其童心说,但又大多阐说不清。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对童心与禅学之关系未能悉心梳理。本文试对此作以考释...  相似文献   
10.
一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如何才能获得成功,成名说,成功的悲剧性作品必须具备什么特质,这是理论家们颇感兴趣的命题。有人说:“再现一种巨大的不幸,是悲剧的唯一职能”。也有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不幸”与“可怕的事物”,大凡是指流血,灾变与毁灭之类。但有人却又认为:“悲剧性的本质不在流血的结局,那只会引起令人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