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3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诞生于 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还适用于今天 ?2 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的兴起是否造成了它的过时 ?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上的挫折应否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负责 ?其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具有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 ,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 ,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失误恰恰是由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造性的阐释 ,使它保持一种开放的对话姿态 ,并避免其沦为狭隘利益的工具 ,乃是保持它的生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两难选择:中国现代化的困惑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再一次把中国社会纳入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潮流。然而,在回应现代化的挑战时,每一个认真思考和严肃反省的中国人都不能不深切感到选择的困惑和两难处境:经济上的平等与效率、高技术与适用技术,政治上的权威与民主,思想观念上的传统与现代化,以及涉及诸领域的商品经济与道德完善、历史与伦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等,这一系列二律背反,使得我们的任何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都将可能以丧失某一方面为代价。诚如有人所说: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积弊时弊并存,近优远虑交集(参见周国平《困惑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已尘埃落定,成为历史。回眸百年中国,有太多太多值得咀嚼回味的东西。过于凝重的历史,构成我们必须面对的遗产。其中,作为中国人整整一个世纪心路历程之浓缩和积淀的学术史,就是一笔无法绕开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它进行全面的梳理、深入的反思和公允的评价,这不仅仅是中国学术本身走向成熟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成熟的迫切需要。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纂、几十位知名专家分别担任主编、二百六十多位学者参与撰写、历时三年多告竣的大型著作———《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于2005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  相似文献   
4.
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发端性事件,如何估量和处置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及其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是五四时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2019年5月,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办"儒学价值及其现代命运:五四百年纪念"高端论坛,本期所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部分成果。其中,杨国荣先生由"五四"核心概念(科学和民主)与儒学核心观念(仁和礼)之间的相分相融,提出"五四"思想家尽管趋向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划界和对峙,但深层观念依然与传统相涉;罗志田先生提出,"五四"对个人的一度看重虽更多是受外来影响,但我们不宜忽视中国传统中本有一个顶天立地的个人,而"五四"使个人脉络化的"近代中国特色",却疏离于近代西方和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温儒敏先生认为,以"五四"为"全盘性反传统主义"的观点是浅薄的,真实的历史是"五四"既颠覆传统,又赓续和再造传统,"五四"先驱者批判礼教,是儒学的转机而非灾难;何中华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指出"五四"未曾正视和深究"民主"与"科学"背后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文化决定论"试图从观念层面出发倒逼出政治制度安排和现代经济体制,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某种倒置。相信此组笔谈,对于相关研究将有一定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中华 《河北学刊》2004,24(6):78-82
何中华以"启蒙、道德与文学"为题,试图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只有超越理性的信仰和超越自然律约束的积极自由,才能为道德提供内在理由,从而使其成为可能.历史与道德的分裂既造成了文学选择永恒的两难处境,也是文学成就自身伟大的根据之所在.徐仲佳认为,近来围绕着启蒙哲学中的道德形而上主义所展开的论争显示出两个焦点一个是形式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一个是原则上的,即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这是启蒙哲学的基点,也是我们文化重建的坚实理论基础.张中锋则对这场论争的始作俑者所持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张光芒对诸如启蒙、教育、形而上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并指出"启蒙"不等于"教育","道德"也不能"形而上".  相似文献   
6.
1.科学与民主的文化意蕴:对于科学,可从不同角度给以界说。在人文意义上,科学是一种理性精神。它意味着人类运用抽象力去拆解客体,以逻辑符号系统来把握对象。所以康德哲学特别重视对知性能力的批判性考察。科学固然也研究模糊现象、非理性现象,但使用的方法则是理性方法。  相似文献   
7.
重读卢梭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梭及其思想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人们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意味。这正是一个真正思想家所必然具备的特征。那么,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我们重新解读卢梭,将得到怎样的启示呢?一、反文化:自然主义立场卢梭留给人们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一个反文化者...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市场化的转型。在这样一种急速而广泛的社会变迁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往往可能被迅速地集中和放大 ,因而蕴含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就迫切要求人们极大地增强社会变革的自觉性。因此 ,进行深入的哲学反思 ,就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王南氵是教授推出的力作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出版 ) ,无疑是目前国内社会哲学领域所取得的一项开拓性成果。纵观全书 ,我们认为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开辟了“社会哲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结构日益复杂 ,社会运动的整体特征日益…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留给人们值得咀嚼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 ,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2 0世纪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高歌猛进的时代 ,如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信息时代的开辟、知识经济的出现、数字化生存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以至重建了人类存在方式 ,这一切足以使人类引以为自豪 ;同时它又是一个充满种种危机的时代 ,如全球性问题凸显、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冷战格局的形成、人的自我迷失……把人类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之中。按照进步主义的理解 ,2 0世纪应该是文明程度最高的世纪 ,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 ,它同时又是人类自相杀戮达到登峰造极的世纪。有…  相似文献   
10.
评哲学研究中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的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着某些误区:一是前提与理由的混淆。这一误区导致还原论和发生学方法在哲学研究中的误用,它主要表现在本体论、价值论、人学的研究中。二是“是”与“应当”的混淆。这一误区包括把“是”归结为“应当”,和把“应当”归结为“是”两种相反的偏执。前者导致实用主义的保守立场,后者则陷入实践上的“乌托邦”悲剧。三是超验与经验的混淆。这一误区使哲学走向了经验立场和实证视野,从而妨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正确把握,以致于在前马克思的水平上解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