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新世纪起,当代著名诗人马永波的诗歌创作有了显著变化:从90年代长诗创作的繁复、幽暗、汹涌和浩荡,开始转向一些篇幅较小、也相对单纯的诗歌创作。这个势头近几年来愈发突出和明显,尤其自2007秋移居南京后,其短诗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密集和高度,诗歌整体的风格和倾向也越来越趋于明澈和纯粹。几乎每一首都是一个生活片段的速写,一个生命细节的写照,一笔一画,勾勒着"我"的形象,即使这个"我"不完全是诗人本身,这些勾勒拼组起来,也能不仅映照出诗人的高大"笨重"的外在形象,也能照映出他敏锐、谦卑的诗性生命的内在纹理。  相似文献   
2.
集诗人、戏剧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席勒,其思想的整体之真正开端在于他的早期诗歌,尤其是他极具代表性的长诗.由诗歌所开启的席勒之思,首先在于对普遍人性的爱与赞美——普遍的人性体现在同时代的哲学里即是对人的理性的普遍承认;其次是自然在人的反思中的失落与异化;最后是向以美为规定性的自然的回归,人以自然的自由失去的,以自由的自然重新获得.这些诗歌、进而整个的席勒思想因其体现着近代的时代精神,而与同时代的哲学相关联,确切地说,同时代的哲学继承智慧提出的问题,将其规定在自己的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首尾出现的两次“汉语危机”,实质上是中国文化危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表征。“汉语危机”论在语言学上并不成立,它是人文社会学科中“语言学转向”影响下的一个托词,反映的是旧语言所承载的旧意识形态之颓败,真正的危机则在于汉语的本真言说能力的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一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上都认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现和方法论意义.这样的说法固然有道理,但它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结论性说法,而没有留下引人深思的广阔空间,更缺乏对学习者进行深刘哲学思考的引导,令人遗憾.关于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尼采>中多有论述,其详尽深入的分析思考比简单的结论性的说明更符合哲学的思,更能启发人进行哲学智慧的探索,值得借镜和反思.我们相信,在以更开放的态度对诸多看似细小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和讨论中,我们定会渐渐趋近哲学的思,获得哲学的丰受和教益. 们一般的马克思主叉哲学原理教科书上都认为,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现和方法论意义.这样的说法固然有道理,但它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结论性说法,而没有留下引人深思的广阔空间,更缺乏对学习者进行深刘哲学思考的引导,令人遗憾.关于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在<尼采>中多有论述,其详尽深入的分析思考比简单的结论性的说明更符合哲学的思,更能启发人进行哲学智慧的探索,值得借镜和反思.我们相信,在以更开放的态度对诸多看似细小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追问和讨论中,我们定会渐渐趋近哲学的 ,获得哲学  相似文献   
5.
陕西诗人袁源是新世纪以来,将智性和解构贯彻到底的一位诗作者.袁源的诗歌创作是“重智”的.他善于将经典解构,同时又予以重构.解构和对经典的“重写”是他的诗歌创新的一个生发点,甚至是他的灵魂.在“重写”的过程中,他不乏幽默、调侃、“恶作剧”,乃至去抒情、去悬念化的“无意义”,从而为其诗歌带来一种冷峻的先锋性.也因此,他的诗歌没有失重.当然,学习更精确地平衡,乃至优雅,才是袁源走向年龄和诗艺双重成熟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7.
汉语新诗的创作迄今已近百年。今天的"口水诗"与"散文化"泛滥,恐怕与"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个口号下隐藏的某种进化论思维有关。现代意识不必尽由现代生活、尤其是流水账般的生活堆积来体现。重新思考并寻找真正的"诗质",即真正属于诗的元素因此显得必要。诗人沈奇的一组实验新作显示了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与汉文化的深厚联系。这一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反顾"汉语字词思维","重新认领汉语诗性的‘指纹’及现代诗性生命意识的别样轨迹",并将之在汉语的血脉和族谱中予以消化与再造。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马永波诗歌的创作,由于其地理的位移——具体说是从东北到南京,而显出与之前明显不同的特征。作为主要的创作实绩,"21世纪诗选"直接地受到地理变更所带来的推动和影响。不仅如此,"南京"及其微观的地理名称,作为新的地理意象,大量出现在马永波的诗中,成为诗人日常状态的"真实记录"。通过这些地理意象,可以窥见诗人的内心和情感,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永波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毕其一生于“思”。但是,在他那里,求知意志不是思,哲学也不等于思。海德格尔的思就是思在,即对在的思。而思在,就是“对在的到场的召唤作出回应”;同时,思在也意味着“思服从在的声音”,即寻觅言词、进行诗思。作为准备性的思,这是必要的,为能敞亮一个空间,使在本身也许再次把人带入和在的本源关系中。  相似文献   
10.
以曾引起广大读者热切关注的当代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为例,通过细读作品,指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即一篇散文的“诗意”和动人之处不只是由于其中所叙的故事,而是那经由作者简洁、细致和生动的笔触楔入文字的令人“终究意难平”的生命细节,是那“压在纸背的心情”。从修辞的角度看,作者通过一系列修辞手法来达成他散文的诗意,以及浸透、弥散其间的生命感。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造就他语言的穿透力的是他独特的生命感觉,即他对生命尖锐的痛感和深沉的悲悯感,尤其是“齐物”感、全息感、生命与宇宙的共通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