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90年代 ,当国内相当一些批评家和作家张扬后现代主义文化时 ,黑龙江作家坚持着现代性的写作 ,并取得了蔚为大观的成绩。黑龙江作家对现代性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人的生存的人文关注上。一方面针对各种压抑人的神学 ,他们极力呼唤人的生存的主体性地位 ,另一方面针对物质主义和理性的丧失 ,他们高扬人之为人的精神、人之应有的终极关怀。从此出发 ,他们拒绝把艺术当做纯然游戏的时髦观念 ,而把写作看成是寻找理想存在的方式。这种艺术意识决定他们毫不偏狭地看待传统的创作方法 ,力求以整合的办法来创造完美的文本  相似文献   
2.
莎菲不是一个纯然的现代女性。她身上有较多的传统道德观念,还掺杂着偏激的"左"倾情绪。从女权主义角度说,她最终不过是以男权的方式反男权,使女性居于男性之上。她的身上浸透着一种自恋情结,这种情结使她必然在自我与他者、主体世界与客体世界之间造成紧张关系、极端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先锋小说给文学创作带来了许多新鲜的经验,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教训。但这一创作现象一直没能得到恰当的阐释。一些后现代主义批评家出于张扬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需要,硬性肢解先锋小说文本,夸大它们反传统的一面,因而当这些小说家普遍向现实主义回归时,他们又大张挞伐。本文认为,先锋小说确实移植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法,但它们又和西方原装的先锋小说不同,并从三个方面即人物——故事模式、意义的传达、生存的焦虑论证了它们中的多数文本依然和传统小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试验过后,先锋小说家普遍回归传统就势在必然。从这一论证出发,本文还认为文学中的任何革新必须尊重传统,完全摧毁传统只能走向岐途。  相似文献   
4.
张景超 《北方论丛》2001,4(4):14-18
对1964年《文艺报》批判邵荃麟的事件需要再认识,因为这里有许多未被揭破的真相。首先当时的批判者完全采取了强盗的逻辑,随便地嫁祸于人。其实邵荃麟根本没有提出过“中间人物”论的主张,即使他有过“现实主义深化”的只言片语,但也远没脱离当时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批判者所谓的深化及为其翻案者所谓的深化谐不存在。当年对邵荃麟的批判是“左”倾路线下,为了政治文化斗争中的需要,炮制的一起冤案。  相似文献   
5.
应当感谢那些热情的批评家,是他们发现新人的锐敏驱动我走进余华的世界。但余华给予我的印象又和批评家们的阐释形成了背反,以至我很难作出较多的认同。并非他们没说出余华的某些特点,而是他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出现了一种不应有的错位,他们太偏好臆想和借题发挥了。我不否认批评是批评者个人在文本上的投影。但批评毕竟是一种科学,当批评放弃审美的客观尺度,对作品的原貌作出不恰当的描述,它也就削减或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为了求得对余华的确当认识,我想提出一种不同的释读思路。 1 余华被赋予较高的声誉主要是因为 他创作了一些高度抽象化、高…  相似文献   
6.
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中的文学发展,沿着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精神前进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三次明显的浪潮:建国初萧也收等人的创作,1956年王蒙等人的创作,六十年代初张庆田等人的创作。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粗暴的对待,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三次断章。  相似文献   
7.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热心提倡者埃辛鲍姆曾宣称:他们把诗学从“哲学和美学理论中解放出来”,并使它“朝着科学地研究事实的方向发展”①。不管埃辛鲍姆的话有多少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他们对文学结构所作的独特辨认、分离和描述确实驱散了某些美学家覆盖于其上的神秘的雾 霭,使文学的本质得以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并且对于文学的欣赏者和创作者都提供了一种直接的艺术把握和观照。笔者并非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信徒,但在阅读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过程中,却总觉得它们在结构上有某些大体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似乎只有吸收一些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才能理…  相似文献   
8.
一个纯正知识分子的人格映象——孙犁创作的文化探源张景超温汉生在革命文学的创作中孙犁是一位相当能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作家。即使用今天的价值观念和艺术观念去检视,他的作品能够在文学史上留名的也远比他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都多。人们曾热烈地谈论过曹禺现象、何其芳现象...  相似文献   
9.
周扬“文革”落难现象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到“文革”开始之前,周扬是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想史上一位显赫的人物,他的某些观点为“文革”提供了或直接或间接的理论依据。只是一个偶然的历史契机把他推到了极“左’文化路线的反面,他才尝到了灾难性的苦果。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有一种否认茅盾在文学史的地位及其巨著《子夜)的倾向。本文不同意这种倾向。要正确评价《子夜》的成就,必须摒弃政治学的批评模式而采用社会学的批评模式。文章认为,《子夜》成功地表现了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永恒母题;《子夜》抒写了现代意识;《子夜》的客观立场保证了它艺术描写的真实性,保证了它在今天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