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伦理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把道德与良心混为一谈,或者重视道德问题而忽视良心问题。实际上,道德与良心不是同一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相区别。而且,良心是与道德同样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因此,应当重视良心问题以及道德与良心关系问题的研究。 我们先考察道德和良心这两个概念。道德属于社会文化领域,它是外在的价值规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良心属于社会心理领域,它是内在的价值追求,它源于人的天性。人区别于动物,不仅在于有道德,更在于有良心。良心是道德的内在根据,即康德的“绝对命令”。道德与良心都以善恶是非来判断、支配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楚文化的挽歌和屈原的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惊采绝艳”的屈原赋,在文学史上独具一格,堪称千古绝唱。独行特立的屈原,以其悲剧式的自杀,震撼人心,横绝千古。屈原及屈原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现象,以致为传统解释框架所难以容纳。因此,自古及今,对屈原毁誉不一、争议不绝。这表明,应当对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进行改造,建立新的解释框架,在新的历史高度上阐释屈原及其诗作。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必须对以往的研究作批判性的反思,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5.
6.
论中国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而且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本身即具有文化意义,属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领域的革命;而且,又必然引起精神文化领域的革命。反过来,精神文化的变革又引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革。因此,改革开放实质上是文化革命的总体工程,即由传统文化(包括旧传统文化和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当前,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给予文化转型以强烈的刺激和巨大的推动,同时又迫切要求文化领域的改革相配合。因此,在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什么?这是每个时代都在重新思考的课题。在古代,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近代以来,科学纷纷独立,意识形态理论也与之分离,哲学的地盘日益缩小,它的存在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分析哲学声称传统哲学已经死亡,哲学只是进行命题分析的科学方法,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也一反传统,建立了以生存的意义为本体的价值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同样面临着现代发展的课题,哲学作为科学的科学的地位也动摇了。围绕哲学对象、哲学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两重体系等基本理论展开了争论。总之,哲学面临着科学高度发达、人的价值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它失去了传统的说明世界的功能,而又肩负起阐释人类生存的意义的新的职能。所以,哲学的前景不是消亡,而是走向现代意义论哲学。  相似文献   
8.
科学主义的僭越与科学精神的失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是现代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洋务运动中引进,在五四时期建立了权威。但是,由于科学对意识形态和信仰的僭越,使科学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科学化。最后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中,意识形态主义取代了科学主义,建立了霸权,从而使科学精神失落。改革开放以来,恢复了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但建设科学精神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性理论受到文学研究界的普遍关注,它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从现代性角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思潮,避免了创作方法论的长期影响,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在现代性理论的观照下,现代中国文学主潮由启蒙主义文学和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构成,这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历史任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