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抚按是明中后期灾荒救济的核心力量,他们奏报灾伤,请蠲请赈;踏勘灾伤,核实灾情;受命赈灾,主持赈务;监督赈济,澄清吏治。二者职任有交叉也有分工,巡按侧重勘灾和救灾监察,巡抚侧重报灾和领导赈灾,共同推动了灾荒救济的进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执行救灾程序的机械化及抚按自身的贪腐和不为,也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古籍数字化与传统文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古籍数字化大潮,传统文献学尽管仍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其与相关子学科均面临着深刻的冲击与挑战。古籍数字化更新了传统文献学的概念和内涵,对学科建设、专业教师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传统目录学趋于式微,消弱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和传统索引、引得编纂的价值,提出了建立数字目录学的要求;使电子校勘被充分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校勘程序;使版本的概念和内涵发生变化,版本鉴定手段趋于现代化,并促使数字版本学诞生。在这种状况下,文献学的发展既要保留优良传统,又要顺应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而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亦是西方学者眼中"饥荒的国度".在长期与灾害抗争的历史中,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灾害记录、完备的荒政制度,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灾害教育体系.明清家训以其特殊的教育宗旨、教育方式和传播手段,在训教子孙行善修身、守业齐家的同时,寓灾教于家教之中,客观上承担了部分灾害教育的功能.家训中的灾教内容,不仅对官方防灾减灾的不足、疏失和弊端起到了重要补救作用,而且提高了家族子孙乃至乡约社众的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素养,其意义和价值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4.
积粮备灾与明代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粮是救灾的物质基础.为积粮备灾,明政府不仅将预备仓积粮达标与否与地方官的考核、黜陟结合起来,而且采取了纳粟入监、纳粮任官、纳粮免考、纳米充吏等多种措施.这些措施的采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救灾钱粮的筹集,却给明代吏治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代河南旱灾具有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后期重于前中期、空间分布广、地域和季节分布不平衡等特点。频繁的旱灾,引发了严重饥荒、诱发了其他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为应对旱灾,河南社会采取了兴修水利、积粮备荒、蠲免赋税、组织赈救、祭祀祈雨等措施。但在明末罕见旱灾的打击下,在政治腐败、财政空虚的大环境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6.
鞠明库 《天府新论》2008,(6):127-131
明代是荒政史籍急剧发展的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它们不仅是明代史籍的一部分,更是明代荒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反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点:其一,资世致用的实用价值;其二,反映历史的史学价值;其三,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如救灾责任主体功能衰弱、备荒制度名存实亡、救灾环节充斥腐败、政府决策脱离实际等。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晚明时期灾害发生频率趋于加快、危害极度放大,形成无岁不告灾伤、无灾成有灾、小灾变大灾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明代救灾的基本程序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已形成一套包括急赈、报灾、勘灾、决策、审户、赈济等环节的较为完善的救灾程序,这对于规范救灾行为、减少腐败是有利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机械化、绝对化问题,不少官员"拘于成法",导致救灾效率降低,故而临灾"便宜处置"呼声日益高涨。在完善救灾程序与提高救灾效率的平衡上,明代始终未能很好地把握,其中有二者内在矛盾的因素,也有通讯、交通条件落后的原因,更为主要的是明代政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李秋芳  鞠明库 《江西社会科学》2022,(10):125-135+208
嘉靖初的持续特大旱灾及其关联的蝗灾、瘟疫等,引发严重饥荒和多地人食人惨剧。灾荒重压之下,国家赈济杯水车薪,地方预备仓独木难支,探索地方备荒仓储新形式、补充备灾救荒新力量成为迫切的时代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明廷一方面再度重振预备仓政,一方面推广传统义仓社仓,地方备荒仓储体系开始由一仓独大发展到多仓并举,灾荒应对从独仓难支演变为多仓同济。同时,社仓大规模拓展并与乡约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地方乡约乡治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嘉靖初特大灾荒犹如一支催化剂,促使了明中后期地方备荒仓储体系的重构,并开创了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正德十一年湖广大水和万历二十一年河南大水灾,无论是灾情还是政府应对,在明代灾荒史上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两次水灾的灾损情况、报勘程序、主赈形式、救灾措施基本相类。但正德水灾急赈迅速有力、报勘及时规范、救灾钱粮筹集较易,应对效果良好;万历水灾政府重视不够、急赈迟缓不力、救灾钱粮筹集困难,应对效果不佳。通过对两次水灾政府应对的比较可以看出,随着明中后期王朝政治的日益浑沌、财政的渐趋困窘、救荒机制的趋于僵化,政府灾害危机应对能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体现在救灾责任主体缺位、救灾抚民意识淡漠、赈济能力下降、救灾效率降低等多个方面。这些虽是灾害危机应对中的问题,却是明中后期王朝衰落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