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汉代是有载籍以来全面接受和传播屈骚精神的第一朝,汉代骚体赋又是汉人接受传播屈骚精神的艺术结晶。汉代骚体赋从文体特征到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始终映射出屈骚的光辉。汉代骚体赋对屈骚的接受突显出“士不遇”的忧患,对忠君爱国精神、正直高尚品格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对屈原以身殉国行为的批评。凡此种种,忧患、颂扬、肯定与批评,都反映了汉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思想观念,并带上汉代大一统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师范教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浴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Z2)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范教育在"师范性"和"应用型"培养上十分薄弱,因此,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实践训练"和"课外实践训练",校内和校外两种渠道,走进中学和请进中学教师等多种方式,并前移教育理论课程,加大实践训练时数等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实施一个系统的课程实践体系,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于浴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4.
于浴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39-44
李贽既是思想家、学者,又是一位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多种社会文化角色的交融,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也形成其诗人情感的丰富深广,并不乏绚丽浪漫情调。思想家的深刻睿智与学者的博学醇厚,又极大地助益其诗歌艺术,形成其诗歌通俗与雅致兼赡的语言特色,优美的意境,含蓄隽永的韵致,以及澹泊凄清与豪逸悲凉并存的风格特点。① 相似文献
15.
于浴贤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32-37
汉代是有载籍以来全面接受和传播屈骚精神的第一朝,汉代骚体赋又是汉人接受传播屈骚精神的艺术结晶。汉代骚体赋从文体特征到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始终映射出屈骚的光辉。汉代骚体赋对屈骚的接受突显出“士不遇”的忧患,对忠君爱国精神、正直高尚品格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对屈原以身殉国行为的批评。凡此种种,忧患、颂扬、肯定与批评,都反映了汉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思想观念,并带上汉代大一统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于浴贤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3):57-63
汉魏六朝文人俗赋冲破了辞赋宫廷化、贵族化的藩篱,将眼光投向社会下层和世俗人生,题材内容丰富,构思巧妙,风格诙谐,在传统文人雅赋之外别立一格,使赋坛上雅俗共存,典丽与通俗兼容,大大丰富了汉魏六朝赋坛的景观。同时,我们又清楚地看到,文人俗赋数量不多,创作队伍不大,发展举步维艰、徘徊不前,在雅文学的夹缝中浮沉挣扎。这种局面实在是汉魏六朝雅文学强势地位的结果,也是文学为贵族所垄断时代之必然。 相似文献
17.
于浴贤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童心说”是李贽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是其反理学、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是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又是他立身行事的依据,是思想和生命的底色.因此他心胸坦荡,无所畏惧;思想解放,不拘一格;世俗的种种羁绊,在他面前土崩瓦解,他的人生显得天高地迥,也因此被目为“异端”、“狂狷”,但他也淡定坦诚地直面世俗的责难与诽谤. 相似文献